皮球鱼知识网

煮茶:探索中国古法饮茶艺术

11-16

煮茶:探索中国古法饮茶艺术

饮茶成为风尚,相传肇始于西汉。但在唐代之前,限于未形成系统的制茶工艺方法,通常都是将采摘回来的生茶叶用水煮沸后直接饮用,至唐代则改进为用干茶煮饮。这种将茶叶入水烹煮而饮的方法,便是中国茶文化进程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煮茶法

最初的煮茶法与喝蔬菜粥颇为相似,即是直接采撷茶树鲜叶烹煮成羹汤而饮,故而得到的茶汤又被称为“茗粥”。东晋郭璞《尔雅注》中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中亦有“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的记载。对于这种较为原始的煮茶之法,在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中也有佐证:“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煮之义)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以干茶入水烹煮成为主流是在唐代。随着制茶技法的日新月异,片茶、团茶等干茶形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煮茶之法亦随之发生了变化。

“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便有专门的篇章记录当时煮茶之法:“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故而可见,在唐代人们在煮茶时往往需要添加各种的佐料进行调剂。

至宋代,中原地区人们的饮茶习惯已经转变成为煎茶或点茶之法,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依旧保持着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的习惯。苏辙在其《和子赡煎茶》诗中便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的诗句以描述。

明代开始,朱元璋罢贡团饼茶,散茶兴起,茶风随之而变。人们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即为撮泡法。但煮茶之法依旧在某些区域得以保存,明代陈师的《茶考》中便有记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跟为节”

而自清代以后,煮茶法便只在少数民族地区尚有遗存,清代周蔼联《竺国记游》中就记载道:“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

比熊和泰迪的区别图解

安哥拉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