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在将近几千年的栽培史中,已经超出了植物学的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从“伏羲”“女娲”的传说到《诗经》中的“瓜瓞绵绵”,再到后来的大吉、福禄,葫芦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亘古不变地守护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福祉。
原始社会,在人类对自身的起源不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学解释的历史条件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种种荒谬而神奇的传说,其中以女蜗、伏羲诞自葫芦的传说最为广泛与典型。
女娲和伏羲
闻一多先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女娲之娲,《大荒西经》注,《汉书·古今人表》注,《列子·黄帝篇》释文,《广韵》《集韵》皆音瓜。以音求之,实即匏瓜。……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
闻一多先生
因此,闻一多先生的结论是,“伏羲、女娲果然就是葫芦”。
大地湾人头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汉族族源之一先秦周族的史诗《诗·大雅》就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指人类最初诞生于葫芦。
而摹拟人物造型的葫芦形器物,在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大量发现,虽然器形有差异,但都属葫芦范畴,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大地湾人头彩陶瓶,正是仿照女性头像塑形,腹部圆大臃肿的葫芦形陶器。
齐白石先生
齐白石老人晚年的照片大多胸前佩戴一只小葫芦,而且老人临终前设计了自己的灵柩,并有遗嘱将他生前使用的印章、木杖、落齿、怀表、胸前佩戴的葫芦一起随葬,可见其对葫芦的喜爱。
人们公认道教的真正创立是在东汉时期,也恰恰在此后,我们发现了葫芦与道教渐渐发生了联系。《后汉书·费长房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县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更来”。长房旦日复谒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费长房是入了《神仙列传》的著名道教人物,他与葫芦的这段神奇关系,可能是葫芦与道教拉上关系的最早记载。自此以后,太上老君、铁拐李、寿星等等道家人物皆有葫芦元素,所以葫芦也是道家的重要法器。
嘉靖皇帝
时间来到明代,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痴迷道教,主张无为而治,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炼制的丹药。
这不仅表现在其个性与朝政上,在瓷器的烧造上,葫芦作为重要的道教法器也被重点烧造,嘉靖葫芦瓶盛极一时。
明嘉靖 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葫芦天生美质,加之道教神话中葫芦里装着美酒传说的渲染,所以文人士大夫还留下了大量吟咏葫芦的诗词文章以及绘画作品,并喜欢用葫芦酒具(包括葫芦形瓷器),以寄托其清雅的品格和人文追求。葫芦形造型器遂成为文人格品质的象征。
南宋 马远《踏歌图》局部
葫芦瓶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元代又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等各式葫芦瓶。
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含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
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乾隆时期烧造有三联、五联葫芦瓶。乾隆三十一年档案曾记载,这一年的皇帝万寿节时景德镇御窑厂,就曾向宫中送进两件洋彩万福万寿葫芦瓶,可见当时葫芦瓶多适于祝寿所用。
之前提到了明代嘉靖皇帝由于对道教的钟情,将葫芦瓶作为重要的瓷器种类装点皇宫,而对于乾隆这样一个无限期待子嗣与福寿的皇帝来说,葫芦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乾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
乾隆
所以
因为对子嗣的强烈渴望,
这样的对话乾隆恨不得每天都出现。
因此葫芦作为祈福多子多福的重要法器,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葫芦形瓷器,其中以转心葫芦瓶最为珍贵。
清乾隆 青花“福禄万代”葫芦瓶(一对)
此对葫芦瓶中间贯通,上下各有两处平滑接口,应为“转心瓶”的内瓶,因外层套瓶破损或遗失,而保存至今,殊为难得。
据清代文献记载,转心瓶存世十分稀少。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等。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精心计算,反复烧制,得出实际样品,再根据样品烧造中表现出的问题逐一从工艺上加以解决,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成样品,纹饰、色彩、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子嗣的钟情,
乾隆还是一个极具创造精神的皇帝。
为配合乾隆完美主义般极致的创作欲,
身为御窑厂督窑官的唐英费尽巧思,
屡屡开创新样,博取君心。
清乾隆 冬青釉葫芦瓶
据《乾隆三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记载:
“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冬青有盖葫芦罐一件……,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
此处所言“冬青有盖葫芦罐一件”没有言明年代,应是指雍正御窑器物,检阅清宫旧藏,亦可找出雍正时期的对应之物。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 冬青釉葫芦瓶”就应是档案所言“冬青有盖葫芦罐”,此物是雍乾二朝独有的品类,后世不复见。
而此件葫芦瓶,巧就巧在在原有的葫芦瓶形制上加了一小柄状盖钮,使葫芦的形象更加丰满,极具完美主义情怀,不失为解救强迫症的一剂良药。
其实对于葫芦这一题材的执着乾隆完全遗传了其爷爷——康熙的衣钵。
康熙
康熙皇帝玄烨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在宫廷的督造下,生产出诸多清朗典雅的模制匏器。
所以在爷爷的影响下,乾隆在葫芦瓶的烧造上,并不只局限于摆放于厅堂之中,墙壁也是一个挥洒其才艺的完美画布——在其书房“三希堂”内就有一面挂有壁瓶的墙壁,其中葫芦形制的壁瓶则占有很大一部分,可见其对于葫芦这一形状的执着。
清乾隆 洋彩描金绶带福禄大吉葫芦壁瓶
《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活计清档》载:
“着传伊龄阿照先烧造过磁大吉葫芦每年烧造几对随贡呈进,钦此。于本月十九日⋯⋯将画得磁大吉葫芦纸样一张持进⋯⋯呈览,奉旨准交江西照样烧造十对,得时在养心殿换安,钦此。”
其后又载:
“三十日,司库白世秀为做年节大吉葫芦大小六十二件,缮写讨用朱砂笺纸四张折片一件持进,交太监张玉胡世杰转奏。奉旨:准向懋勤殿要用,钦此。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将做得大吉葫芦大小六十二件持进,交讫。”
所以此件作品应为一件极具乾隆风格的瓷器,因其具备了乾隆喜爱葫芦的三大要素:
1
对壁瓶的热爱
2
纹样寓意的极致吉祥
3
色彩及烧造工艺的繁复
康熙是乾隆的人生目标,
乾隆则是光绪的人生目标。
清光绪 青釉加彩“福寿万代”琮式瓶
八卦纹琮式瓶始于清乾隆朝,虽然此前雍正官窑亦有琮式瓶的烧制,但却未曾出现过完整的八卦纹。
不仅是器形上,纹饰上此件琮式瓶在八卦空隙处绘满葫芦,但作为末代皇帝的光绪此时应该不仅考虑的是子嗣的问题,更需要的应该是“葫芦”所含的长寿之意,期盼大清国和自己都能福寿绵长。
作为末代皇帝的光绪希望继承祖辈的衣钵,
中兴大清。
可惜
大清迟早要亡
所以这份末代的崇敬
就只能永远的留在瓷器烧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