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寿县非遗保护: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

07-03

六安新闻网讯 近年来,寿县为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促进非遗传承保护。截至目前,寿县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项,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批次34项,是我市最早建立四级名录的县区之一。

正阳关抬阁肘阁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经皖北地区传入寿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寿县首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正阳关抬阁肘阁,县文广新局多次到正阳关镇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配合,遍访抬阁肘阁传承人,搜集资料,挖掘整理正阳关抬阁肘阁,并向省内外展示,相继参加了南京旅游交易会活动、省暨合肥市“万民闹元宵”大型踩街等10多次大型活动,独特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

古寿州的锣鼓演奏遍及城乡。城镇自不必说,在乡村,稍大一些的村庄,都有一个自己的小锣鼓队,每逢节日和庆典,都要敲打起来,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使锣鼓的演奏技巧得以传承。为加强对寿州锣鼓的抢救保护,寿县文广新局从全系统内抽调了近百名职工,组建寿州锣鼓队,聘请寿州锣鼓传承人罗西林传授锣鼓技艺,每周利用3个半天集中排练,拿出近10多万元添置了服装、道具,对寿州锣鼓进行挖掘整理、精心包装,并从省歌舞剧院聘请专业老师对寿州锣鼓进行编排。去年,寿县文广新局牵头,省级非遗传习所——县楚风演艺公司和县实验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县实验小学遴选近60名小学生,由寿州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西林到校开课传授寿州锣鼓技艺。从娃娃抓起的保护措施,不仅使非遗项目成为对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使寿州锣鼓技艺得到传承和延续。

寿县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3人,县级非遗传承人58人,每个项目都有传承人。通过传承人的传、帮、带,使寿县的非遗项目有了初步的保护传承效果。寿州大鼓省级传承人柴现修年岁渐高,为防后继无人、技艺失传,楚风演艺公司引导文化馆有一定悟性天赋的业务人员,拜柴老为师,学习寿州大鼓书,不仅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而且让这一民间艺术得到及时有效保护。为了发掘、弘扬紫金砚这一传统艺术,省级传承人戚良伯根据紫金石特有的花纹、图案,大胆进行创新,在运用浅浮雕的基础上,融汇了浮雕、深雕、通雕等技法,紫金砚作品“饮中八仙”在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寿县紫金石砚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分别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并获得市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寿县在弘扬非遗传统文化的同时,以陈列促保护,在县城孔庙内建成安徽省首家县级非遗陈列馆,并免费对外开放。陈列馆以楚风汉韵——寿县“非遗”撷珍为展标,从“人文寿州”、“多彩寿州”、“魅力寿州”和“希望寿州”4个方面,集中展示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丰富内容、鲜明特色和保护措施。通过陈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中得到承认、尊重和弘扬,让人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寿县、认识寿县、关注寿县。(记者 刘扬 通讯员 楚仁君)

太湖石图片 国画 图片欣赏

大湾石顶级珍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