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决文是钱币学的专用名词。指钱身方孔四角出现四个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极短的四个斜纹,即称为四决文,也称四决。四决是五铢钱上的一种记号。
最早四决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时的郡国五铢上。
西汉钱币的铸行有过几次变化。汉初实行过榆荚半两;高后(吕雉)改过八铢八两和五分钱(钱重为秦半两的1/5,钱文仍称半两);文帝(刘恒)铸过四铢半两;武帝改铸过三铢钱(钱文直称三铢),后又取消三铢,改钱文为半两,实重四铢。可见从汉初到以后的八十多年间,币值不定,或大或小,钱法紊乱。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才下令取消三铢和半两,令郡国改铸五铢钱。这种钱初铸重五铢,轻重适中,使用称便。这种钱称元狩五铢,或称郡国五铢。
元狩五铢的诞生,是中国钱币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历史意义。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币制,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在汉初,国家行政单位分郡与国两种。郡和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属中央管辖,国,则由分封的同姓、异姓诸侯王统治。郡国都可以铸钱,是有明文规定的。
《汉书·食货志》说:“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可见三铢钱是一种周郭不全的钱,所以才容易磨取铜屑。从元狩五铢开始,钱的内外轮郭才逐渐完备。
令郡国铸五铢钱,钱上的记号也多起来。中央和各郡国所铸之钱,记号繁多,洋洋洒洒。如面文出现穿上横杠、穿下横杠、穿上三角、穿下半星和四角决文等,还有四决与穿上三角,四决与穿上下横杠等等。
五铢钱的四决文,以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那是郡国五铢比较集中的一次发现。记号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墓中出土带记号的五铢占70%,其中四决文就有464枚。特别是该墓后室记号钱较为突出,所出118枚四决文钱,字体相同,锈色一致,铸工精整。有人认为:这种钱特意与金饼和后出的三官钱一起用漆盒盛着,说明四决文钱被重视,极有可能是中山国铸五铢钱的记号。
刘胜是景帝(刘启)的第九子,武帝的庶兄。卒于武帝元鼎四年。他和夫人的墓是西汉最具典型、而又保存完整的王侯墓。除出土中国考古第一次发现的“金缕玉衣”殓服和精美的“长信宫灯”外,五铢钱是最为泉家所瞩目的了。
五铢的四决,也常见于郡国五钱钱范。后来的五铢,有的也有此符号,虽不能详细区别,但四决文为郡国五铢时所创始,似应予肯定。以后的这种记号钱,只是继承郡国五铢钱曾用过的记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