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玉扳指起源:韘到扳指的演变之谜

01-09

玉扳指起源:韘到扳指的演变之谜

汉代自西汉至东汉有四百余年之久,玉器艺术自然不会始终如一。两汉玉器相似,但视觉效果有所不同。主要是动态张力趋缓,转变成朦胧舒缓的视觉效果。学者蔡庆良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玉器鉴赏之七 汉代玉器(下)》一文中,以韘形佩为例说明。

韘就是一般所称的扳指,起初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戴在拇指上用以勾弦张弓使用。现今考古所知,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开始使用玉韘;但时至汉代,韘形佩已无勾弦的使用功能,而是变形为具有创意的佩饰,此处所举的例子即为典型的例子。

东汉 玉双螭纹佩 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

器身中的穿孔原为拇指套戴之处;中间长直向上收尖呈果核形的部分是韘形佩的主体;在主体左上方向上延伸的长弧勾状造型则为原韘中用以勾弦的部位。汉代韘形佩在此种基本造型下,在两侧设计龙凤等各式题材,由此可以看出两汉不同的艺术风尚,也可品味不同创作者的巧思。

西汉 玉螭凤纹韘形佩 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

西汉时期的玉器整体充满了张力与动感,主因在于使用了多视角扭转组合的创作技巧,由此会产生相应的视觉效果。上图右侧螭兽的头部、具有翅膀的身躯前段、身躯后段,以及尾部皆是不同视角所见到的形象,当各种视角的首尾巧妙组合在同一平面时,观者自然会产生空间扭转、时空交驰的动态感知,由此达到表现张力的目标。同理左侧凤鸟也是藉由此种手法呈现相同的艺术特征。

汉代 玉云纹环 高九・七厘米 径四・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

东汉玉器的动态感渐趋平缓,多视点扭转的立体感也渐渐平板化,例如另一件韘形佩即为如此。虽然左右两侧的神龙螭兽的形体也是以多视角扭转的技巧设计而成,但由于衬托形体肌肉感的曲弧面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平板的表面,动态张力自然大幅减缓。

汉代 玉辟邪 高三厘米 长一〇・九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

加上勾勒身躯轮廓的线条曲度也较西汉时期为小,镂空的效果自然也较为平和,整体的速度感和动态效果当然也就远远不及西汉时期了。

汉代 玉神兽 高七・七厘米 长七・二厘米 宽三・七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

但这并不表示东汉的艺术成就也远远不及西汉时期。东汉的创作者只是渐渐调整了继承自西汉时期的技巧,最终选择适合新艺术面貌的创作模式,而非艺术由高峰走向了没落,因为东汉的艺术目标已由强调速度的动态效果转变为追求时空静谧绵长的和缓感受。

钠长石原矿多少钱一吨

亚洲宠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