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探索戎畋松的独特魅力:苋阝·十二朱小型三孔布的故事

02-26

探索戎畋松的独特魅力:苋阝·十二朱小型三孔布的故事

作者 戎畋松

选自戎畋松先生《读史谭泉文存——中国历代钱币精品辑要》

图1 “苋阝·十二朱”小型三孔布通长55.2 毫米,腰宽28.86 毫米,厚1.63 毫米,重8 克

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也是当今钱币界公认的古泉名珍之一。其形制圆首、圆肩、圆足,首部及两足各有一孔,故名。其面文均为纪地名,背文纪重量兼记数字,币值有大、小二等,大者为“两”,小者为“十二朱”。目前所知,各谱录所载和面世的不同地名者已达40余品,对于三孔布的研究考订,专家学者主要是从其所属国别、铸行年代、币文释读、地名考证等几个方面进行,除个别品种在学术上尚存争议外,大多数品种已得到定论和泉界共识。

新近见到两枚小型三孔布,一枚“苋阝”字,一枚“

”字,币文清晰可辨,品相算得上精美。据传,此布均出自河北元氏,伴随物中另有一枚小型圆足布“蔺”字,后一同归于石门古泉大藏家箧中,可谓楚弓楚得。这两枚小型三孔布,外观上保持着出土时的原有状态,有叠压剥开留下的痕迹,其锈色呈青灰硬绿,间有白碱锈及铁色斑,让人一看便知为同坑所出。再经业内专家审慎鉴定,确为真品无疑。

关于苋阝字三孔布,其币名暂从诸谱录释读所示,不做改动,以便泉家对照参考。此三孔布见著于谱录的有大、小型各一枚,大者只有手摹本正面,而未见其背,唯图下注解为“两”,况且诸谱录引用均为此图,其手摹本首见于方药雨《旧雨楼集外集》,只是实物不知去处,恐已湮没无寻。小者背文为“十二朱”,首部记数字“二”,东京日本银行藏品,各谱录所用拓片皆此。《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中刊有此布拓片,编号2488,级别标为四颗星。词条:“

□邑(疑鹿邑)背十二朱,重6.8克,日本银行藏。”《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第387页刊出同一拓片,注解:“

面文‘□’待考。或释为‘苋阝’,通作元,古地名,战国属赵。《汉书·地理志》魏郡有元城,在今河北大名东。……小型者背铸‘十二朱’,背首穿孔上有数字‘二’。一般通长5.3厘米、身长3.4厘米、面宽2.8厘米,重6.8克。极罕见。

按:三孔布面文均为战国时城邑地名,其铸行流通区域大致在原中山国境内,赵灭中山后据有其地,故泉界大多倾向于赵铸币之说。目前,对于“苋阝”字三孔布地名的考释尚存争议。专家学者和泉家各抒己见,表述不一,且言之有据,颇有见地,使得这枚三孔布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并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何琳仪先生在《余亡布币考—兼述三孔布地名》一文中将其释为“萈”,并说“更有可能读为‘元’,见《地理志》魏郡‘元城’。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战国属赵”。后又在《三孔布币考》文中说“旧读‘ 萈阝’为‘元’,失之迂远。今改释‘权’。《说文》:‘

,呼也。从㗊,萈声。读若讙。’是其佐证。”并根据《战国策》中关于齐、燕两国在权地再次交战,赵国不出兵援助的“权之难”记述,以及《元和志》所云:恒州真定县北二十里,“故权城,即古之犍乡也。”推断出古邑权之地望“在今河北正定北,战国先属燕国,后属赵国。

黄锡全先生在《先秦货币通论》中说:“近期发现尖足空首布中也有一‘莧’字新品,根据《说文系传》莧‘俗作羱’,我们考定为河南济源县西北的‘原’,春秋属晋。”又在《先秦货币研究》第34页“萈”字布币一章中说:“《说文》:‘苋,山羊细角者,从兔足,

声,读若丸,宽字从此。’……甲骨文中的‘苋羊’,或主张就是‘羱羊’。‘丸’与‘羱’音近字通。尖足空首布的‘苋’,地名,依据上述,我们主张可能就是‘原’。

刘澄宇先生在《三孔布“酄”新考》中释其为“酄”,并且引证有据,“《说文·㗊部》:‘

,呼也,读若讙。’王筠《说文句读》:‘玄应谓

、讙一字。’

又《正字通·邑部》:‘酄,一作讙。’故

、讙、酄三字乃是异体字。故‘□’

三孔布铭文应释‘酄’,可能较为切合。……酄,古地名。从邑,雚声。讙与酄是鲁国同一城邑的不同名称。《说文》又曰:‘酄,鲁下邑。’故又称‘下讙’或‘下酄’。在今山东肥城县西南。公元前284年济西大战以后赵国占领该地后改称‘酄’。

此外,亦有泉家根据《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中疑似“鹿邑”的看法,释其为“鄜”,从鹿从邑。《广韵》《集韵》芳无切,音孚。又,卢谷切,音鹿。地名。《说文》本作“

”。又认为此“鄜”地名非秦之雕阴(今陕西富县),而是赵之“鹿邑”,或疑为“鹿泉”。鹿字,卢谷切,象形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金文虽与之不完全相同,但字形仍表现出鹿角、鹿眼、鹿身、鹿脚等特征。

鹿泉,《元和志》曰:“出井陉口南山下。”其县名虽为后出,然此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初属于鲜虞,后归晋,战国属中山领土,后为赵地。秦灭赵后,先是归属巨鹿郡,后隶恒山郡,汉时避文帝讳改为常山郡,唐天宝年间改鹿泉为获鹿。《括地志》云:鹿泉县,“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西南三十五里,六国时旧邑。盖县当井陉之口,向为要地。宋开宝六年,始省入获鹿。”其地望在今石家庄西北,是为下辖鹿泉区,东与正定、栾城接壤,北与灵寿、平山为界,南接元氏,西临井陉。

这枚“苋阝”字小型三孔布虽说是出自河北元氏,但并不能就此来断定是为铸地,只能说明其地为三孔布的流通行用区域。战国时期,元氏一带曾是中山国故地,赵灭中山后,成为赵公子元的封邑,故而名之。据史料载,赵孝成王十一年(

前255年),“城元氏,县上原。”元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地名至今仍在沿用。在地理位置上,元氏东与赵县相望,南与高邑接壤,西与井陉相连,北与鹿泉互邻。上原县据考在元氏西,后废。亦有学者认为“城元氏”与“县上原”是一回事,也就是重新修筑了元氏故城,使之成为上原县的治所。

由此看来,对于三孔布币文的释读和地名的认定十分重要,也十分严谨,这牵涉到三孔布的国别、铸地和铸期等问题。当然,研究三孔布币文除了古文字基础外,其地名归属的认定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一般认为三孔布的铸地大致是在原中山国境内,赵灭中山后,其地归属于赵国,秦统一后,属于恒山郡、巨鹿郡、代郡等辖域内。尽管不同品种的三孔布在铸期上可能有着时限不一之分,但前后不会相差太远,应属同一时期产物,也就是赵灭中山后至秦灭赵之前,这点可从已考订的三孔布地名和城邑归属的时间段中推测得知。

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此记载中的石邑(今石家庄西南),即三孔布妬邑。汉在此置石邑县。南行唐(今河北行唐县北),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城南行唐”,汉置南行唐县。北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年),“罢城北九门大城”,汉置九门县。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其铸期应当在赵与燕易土后的时间段。《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王僖四年(前251年),“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时属赵地。这枚墓葬出土的宋子小型三孔布,是国内唯一有准确考古记载的实物,且与史料中的地名相吻合,其意义十分重大。

据史料载,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经多年励精图治,重新复国后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最为强盛时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南部、邢台北部、衡水西部以及石家庄大部分地区,其重要城邑的地理位置,东西从井陉(今河北井陉县北)至扶柳(今河北衡水冀州西北),南北从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至鸱之塞(今河北唐县西北)。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解决被中山国领土南北分隔之患,再次兴兵攻打中山,这次战争使中山国丢失了不少领地,为了求和,中山不得不献出鄗、石邑、封龙(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东垣(今石家庄东古城村)四邑与赵,赵遂罢兵。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今榆林西南鱼河堡附近)。至此,赵境南北连成一体,国力愈显强大。

赵王迁三年(前233年),秦将桓齮攻赵,取宜安(今石家庄藁城区西南),名将李牧率军与之战于肥(今石家庄藁城区西南),大败秦军。次年,秦攻打番吾(今河北平山县附近),又被李牧击败。秦王另派王翦前去攻赵,并用重金贿赂赵王嬖臣郭开,以致李牧遭诬陷被捕杀。公元前228年,王翦围攻邯郸,赵王迁开城投降,被秦王安置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房陵(今湖北房县),赵亡。是时,赵王兄公子嘉带领族亲逃奔代(今河北蔚县代王城),自立为王,史称代王嘉。代与燕联合抗秦,结果败于易水。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奉命攻燕辽东,俘燕王僖,燕灭。回返时又攻灭代,虏代王嘉,秦遂以为代郡。

是品“苋阝·十二朱”小型三孔布(见图1),通长55.2毫米,腰宽28.86毫米,厚1.63毫米,重8克。面文如按谱录中释读“”字,从苋从邑,分别列于两边,布局合理。其字体古朴拙实,流畅自如。《说文·艸部》:苋,从艸,见声。侯涧切。《韵会》《正韵》:形甸切,音现。《集韵》:戸版切,音浣。又按:苋字不从艸,胡官切,音桓。山羊细角也。《说文·萈部》:“萈,山羊细角者,从兔足,声。凡萈之属皆从萈。读若丸。宽字从此。”晚清名士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认为诸家对于“萈二字下之说解,皆有窜乱”。由此来看,“苋阝”字三孔布正是因其面文的释读存在争议,故而更显得学术研究价值极高。

从形制和数据上看,是品的长宽尺寸和重量略大于日本银行藏品,正背周沿与穿孔皆有廓,穿孔看似不甚圆整,内有范线流铜,此正符合真品特征;再从其合范工艺上看也不太精确,正背稍有上下错范,布首上端尚残留浇铸口。其锈色略带暗灰松花绿,间有白碱锈及铁色斑,质地坚硬,包浆入骨。背文为“十二朱”,字体瘦长,分布在左右两侧,首部穿孔上方有数目字“十五”。此记数与谱录中日本银行藏品背“二”相比,要大得多,说明其铸次明显有区别,如按赵铸圆足布背文记数越大越少的规律来看,是品背文记数“十五”的三孔布似应更为珍稀。

苋阝·十二朱”小型三孔布拓图

此布在面世前仅见于日本银行藏品之拓片,由于是墨拓,币文多有不清之处,这就给辨识判断和释读带来一定的困难。然孤证不立,正所谓无独有偶,是品“苋阝·十二朱”小型三孔布的出现,除与日本银行所藏相互印证外,唯存世数量上增加一枚,但仍不失其珍贵程度,反而更能说明其为正式流通货币的重要性。目前,从各谱录统计下来的数字也就这两枚真虎,可谓极为珍罕。总之,这枚“”字小型三孔布对于文字释读、地名考证、铸行时期、流通区域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是品小型三孔布原为石城青年才俊少泉迭藏,在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承斋长物”古钱专场中,拍卖图录曾选用余为此钱所写的介绍文章作为链接资料,其编号为7899号,成交价人民币126.5万元。

你通晓中国历史的脉络,你可熟知这期间的钱币经济?

你听闻过华夏古泉五十/一百名珍,你可知晓它们的来龙去脉?


六大章节,细数132品珍泉,500页的精述,你没有理由错过这场知识盛筵!!

第一章 先秦时期

1.保德铜贝

2.特大型六棱盎平肩无文空首布

3.带有面文的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

4."盥"字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

5.平肩弧足空首布"少曲市南"

6."梁二新"圆裆桥足布

7."山阳"圆裆桥足布系列

8.圃阳新布系列

9."垣新"圆首桥足布

10.形制奇特的"分布"

11."耶氏半新"平首桥足布

12."毫百涅"大型锐角布

13.战国赵铸尖足布中的珍稀品种

14."武阳"大型三孔布

15."五陉·十二朱"小型三孔布

16."郧·十二朱"小型三孔布

17.圃阳系列小直刀

18.小型尖首刀中的珍稀品种

19."齐返邦法化"六字刀

20.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精美的齐大刀系列货币

21.齐明刀系列中颇为珍贵的"莒冶刀"

22.带有"共"字古地名的先秦货币

23."燕环"圆钱

24."卫新"圆钱

25.共屯赤金、共少半新圆钱

26."安臧"闡钱小议

27."蔺""离石"園钱

28."半晨"钱

29.西周、东周小型圆钱

30."半新"异形古币

31."半新之重"圆形铜权钱

32.战国时期楚铸"见金"系列铜钱牌

33.战国楚铸"一少朱"圆钱

34."明四"方孔圆钱

35."襄阴二"方孔圆钱

36.战国秦铸币浅说

37."长安""文信"封君钱

古泉文库系列作品:

古泉文库成立宣言

古泉文库第一种《寿泉集拓》

古泉文库第二种《古泉大全》

古泉文库第三种《足斋泉拓》

古泉文库第四种《古泉杂志》

古泉文库第五种《丝路集拓》

古泉文库第六种 《海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要览 》

古泉文库第七种 《沐园百廿泉拓》

古泉文库第八种 《沐园日记》

古泉文库第九种《故宫清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种《山阴道上集》

古泉文库第十一种《戴门弟子藏泉选》

古泉文库第十二种 董遹《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三种 《开元通宝精品集拓 》

古泉文库第十四种《衡门百泉拓存》

古泉文库第十五种 《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纪念泉谱》

古泉文库第十六种 《首届元明钱币研讨会纪念拓集》

古泉文库第十七种 《西夏钱币集》

古泉文库第十八种《朝鲜王朝古钱谱》

古泉文库第十九种 《越南历史古钱》中文版

古泉文库第二十种《金匮论古合刊 金石编》

古泉文库第廿一种《昭和泉谱》中文版(即将面世)

古泉文库第廿二种《传承与革新:泉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古泉文库第廿三种《益泉斋藏泉》

古泉文库第廿四种《思古楼泉集 唐钱图录》

古泉文库第廿五种《新订乾元重宝钱谱》

古泉文库第廿六种《读史谭泉文存 中国历代古钱币精品辑要》

古泉文库第廿七种《中国货贝图集》

古泉文库第廿八种《清代四川州县银锭略考》

寿泉会作品:

《续斋古稀寿泉集拓》

《可居九秩寿泉集拓》

《寿泉会复会纪念拓集》

《淳丰堂七旬寿泉集拓》

《无为七秩寿泉集拓》

《百福堂七十自选集》

《续斋喜寿拓集》

《龙泉斋七秩善泉拓集》

《福善先生耄耋辑拓》

成年博美犬多少钱一只

翡翠原石交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