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探秘鸽子的传奇历程:一段难忘的前尘往事

04-14

探秘鸽子的传奇历程:一段难忘的前尘往事

推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干了哪些坏事儿?

文/项苏农

【作者简介】项苏农,苏州市人,律师。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鸽子最早是作为一种食材,出现在文字记录里

“鸽”这个字,最早是出现在一个题目叫《大招》的作品里。

这部很有楚辞风格的离骚体作品,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或景差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产生于汉代。

在《大招》中,其中有一句是“内鸧鸽鹄,味豺羹只”,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肥美的鸽子肉和味美的豺狗肉,都被做成了精美的肉羹。

由此可见,鸽子最早是作为一种食材,出现在文字记录里的。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就记录了当时发生在北宋都城开封一家菜市场的早市情景:“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奶房、肚胘、鹑兔、鸠鸽、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

以上记载至少说明在北宋的时候,鸠鸽作为一种商品,就和诸如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的菜品一样,已经出现在农贸市场里进行公开售卖,作为肉食的一种,鸽子已经同鸡啊鸭啊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的餐桌上。

在明朝人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禽部》中,就明确指明鸽子中的白羽鸽子,还有这种作用,其肉不但用来解药毒,治恶疮、疥癣、白癜风等,而且连该鸽子拉的屎,都可以直接晒干入药。

当然啦,为了避免病人心理上的不适,作为一味中药材的鸽子屎,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药名,叫做“左盘龙”,因为粪便呈圆条状向左盘绕而得名。据说清朝太医为了达到慈禧太后美白养颜的要求,在专门为其配置的“玉容散”里,其中就使用了这一味药。

该药性能主要是用来治疗带下排脓、蛔虫寄生、项上瘰疬、头痒生疮的疾病,其中治疗“蛔虫寄生”的一个专门药方,就是一味单方药,具体用法是“用白鸽屎烧过,研细,水送服适量。”

如果有效的话,真是单方气死美国辉瑞。

中国真不愧为是一个吃货的国家,家常菜有清炖鸽子,广帮菜有脆皮乳鸽,河南开封有名菜“套四宝”,就是将已经去除骨头的鸡、鸭、鸽、鹌鹑四只整禽层层相套,放在一起烧制的一道汤菜。

(开封套四宝)

(二)说话结巴在民间又称为鸽口

不仅如此的是,连形容一个人的口吃,也忘不了要用这个鸽字。由于该字发音的缘故,这个形声字也被用来指代口吃。

《笑林广记》有一则“鸽舌”的笑话,就惟妙惟肖的写道:

有涩舌者,俗云鸽口是也。来到市中买桐油,向店主曰:“我要买桐桐桐……”,“油”字再说不出口。店主取笑曰:“你这人倒会打铜鼓的,何不再敲通铜锣与我听?”鸽者怒曰:“你不要当当当面来腾腾腾倒刮刮刮削我。”

有一天,有一个平时说话结巴的人,到街市上去买桐油。

他走进了一家卖桐油的店里,对着店主说:“我要买桐桐桐……”后面那个“油”字,怎么说也说不出口。

店主见此情景,就取笑他说:“咚、咚、咚,你这个人倒是很会打铜鼓的,既然这样,你能不能再敲一遍铜锣给我听听啊?”

结巴大怒道:“你不要当当当面来腾腾腾倒刮刮刮削我。”

即使在今天,在以现在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里,还保留着称说话口吃的人为“鸽嘴”的用语。

(三)发现鸽子还具有传书的作用,从文字记载的角度而言,开始于唐朝

在五代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一条:“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说的是在隋唐时代,由于丝绸之路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随之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在此交流过程中,深受启发的隋唐人,在对鸽子的认识上,终于有了新的发现,这就是在对鸽子进行人工繁殖饲养和驯养的过程中,发现了鸽子对自己家里的巢穴,具有天然的超乎寻常的定位寻找功能。于是就对鸽子这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利用它死也认家这个特殊的天性,让它在家和其它的一地之间飞行,进行两地书信的传递。

因此,在开元年间做过宰相的张九龄,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家就养了一群鸽子。每当需要和住在外地的亲戚朋友,进行书信往来的时候,张九龄家的长辈们,就会根据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事先选择好的鸽子脚上,用丝线将书信缚好,然后将鸽子进行放飞。

当时还是童心未泯的张九龄,每当看见鸽子先是拍击着翅膀,随后是一飞冲天,在尖锐而响亮的鸽哨声中渐行渐远,就会很兴奋指着越飞越远的鸽子,对许多很是惊讶的旁观者说:“这是我家的飞奴,这是我家的飞奴。”

明人唐之淳,曾经以《鸽子》为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篷畔养飞奴,如檐望却无。船人莫惊起,留得伴樯乌”《舟中四咏其二》。

(四)鸽子在宋朝的时候,又被称作“半天娇”,宋高宗为何禁止宫中养鸽子?

此称呼的由来,始见于宋朝人陶榖写的《清异录》。在该书“插羽佳人”一条中记载道:“豪少年尚蓄鸽,号‘半天娇’。人以其蛊惑过于娇女艳妖,呼为‘插羽佳人’”。

古人对此也有诗写道:“日长行散步庭皋,插羽佳人媚寂寥。五色别成铺地锦,千铃忽起半天娇”(明•王世贞《咏无住观中物四首其三驯鸽》)。

说起驯养鸽子,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历史上称为“靖康之耻”,北宋至此灭亡。

当时只有21岁的康王赵构,他是宋徽宗赵佶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为了重建赵宋政权,同年5月在朝臣们的推举下,他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成为皇帝,定国号仍为宋,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也是南宋朝代的第一个皇帝。

公元1131年正月初一,高宗皇帝下敕曰:“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绍兴一词寓意为“绍祚中兴”,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

这个高宗皇帝,在艺术方面也确实继承了他父亲徽宗皇帝的帝业,除了精通书法理论,著有《翰墨志》一卷外,还写得一手好字,笔法颇得晋人神韵,有《草书洛神赋》等墨迹传世。虽然在作画方面,他没有什么天赋,但在欣赏方面,具有同他父亲徽宗皇帝一样的品位和雅兴。《宋史》说他“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宋高宗)

高宗皇帝最喜欢的是他父亲徽宗皇帝的御笔画,因为御笔画是他父亲亲自画的画、亲自写的字,亲自题的诗。在这些御笔画中,他特别喜欢一幅画题叫《瑞鹤图》的画,即使在所谓的泥马渡江这一个危急时刻,他也是随身带了这么一幅画。

因为画面上自由飞翔的白鹤,代表着祥瑞,祥瑞就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光是这样想想就已经感到好开心了。而且鹤字还是个好兆头,唐人有道是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分明寓意着他高宗皇帝,一定能够在金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有惊无险的逃脱升天。

偏安江南后,高宗皇帝再也看不见成群的白鹤了,但那十八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翱翔盘旋在故都汴梁宣德门上空的画面,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常常使他夜不能寐。

(宋高宗南渡时宋朝版图)

为了能够重现祥瑞来仪的盛景,高宗皇帝就开始命令宫人在宫中饲养鸽子。因为在他看来,鸽子和白鹤一样,同样有着乌黑的眼睛,白色的羽毛,而且都是红嘴红爪,身姿优美,简直就是缩小版的白鹤。

每天下了早朝以后,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来到鸽舍。听着这些小精灵发出的咕咕叫声,高宗皇帝是心花怒放,然后就会亲自打开鸽子的棚舍,一一的放飞鸽子。

天空中集队飞翔的鸽群,围绕着皇宫飞来飞去,悠长的鸽哨声,在皇宫上方不绝于耳的回响。

高宗皇帝一边用目光追逐着鸽群,一边在心里默默的念着他父亲徽宗皇帝在《瑞鹤图》上的题诗:“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

收复中原失地仍然是遥遥无期。

只有鸽群还是一如既往的在皇宫上空快乐的盘旋飞翔。

于是太学生们开始不满高宗皇帝的这种执政行为,认为他是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其中就有一个太学生,作了一首名为“讽养鸽”的诗,讽刺这件事情:

万鸽飞翔绕帝都,朝昏收放费功夫。

何如养取云边雁,沙漠能传二圣书。

这首诗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不久以后,这首诗也传进了皇宫,终于有一天,被高宗皇帝看到了。

高宗皇帝读后,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想到他的父亲徽宗皇帝、和他的哥哥钦宗皇帝,至今还在金人手里,至今没有能够迎还,内心很是悲伤。触景生情之下,当场就下了一道禁止养鸽子的口谕。

从此以后,皇宫中再也不养鸽子了。

这件事记载在元朝人李东友《古杭杂记•诗集》中:高宗绍兴间,宫中养飞鸽,每日群飞于外,太学士人作诗以讽。其诗流入大内,高宗恻然。自是宫中不复畜鸽。

(金兀术)

(五)“怖鸽”的佛教故事

关于鸽子,还有一个著名的“鸽隐佛影”,或者叫“佛影覆鸽”,又叫“怖鸽”的佛教故事,出自于《涅粱经》卷二八:

我(佛陀)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动;至我影中,身心安稳,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

说的是从前有一只鸽子,被老鹰追逐。鸽子吓得到处乱飞,老鹰还是在不停的继续追逐。

佛陀看到这种危急的情况,就用自己的身影遮蔽鸽子,使老鹰再也找不到鸽子了。

鸽子于是身心安稳,不再害怕了,因为它重新获得了安全。

该佛典故事是比喻如来持戒不害之力,使鸽子感到身心安稳。也就是说身陷绝境死地的人,只要一心向佛礼佛,那么在佛法的保佑下,是能够重新获得安身立命之地的。

以至于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在《题延州圣僧穴》的一首诗中,就写到了这个故事:“昔日舍身缘救鸽,今时出见有飞鹰。”

说起鸽子一词,如果是往高雅的方面去想,总是让人想起飞鸽传书的美丽传说。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鸽子在飞翔,总会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外形小巧、性格温顺而且善解人意的鸽子,正是因为具有风雨无阻的认巢天性,几乎博得了人们一致的喜爱。但是到了近世,鸽子与生俱来的这个天性,居然给它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名声。

(六)放鸽子的来历

在苏沪一带的民间,将以女色为诱饵骗人钱财的诈骗手段,形容为“放鹁鸽”,有时也写作“放白鸽”,或者直接称为“放鸽子”。

最早书面记录这种色情骗局的人,是清朝的著名学者俞樾俞曲园。在他老先生写的一本专门记叙当时社会轶闻异事的《右台仙馆笔记》书中,分别记录了两个放鸽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讲“上海北乡有黄某者”“放鹁鸽”。

为了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放鹁鸽”,俞樾在书中特别注明:“沪俗伪鬻妻妾于人,伺间亡归,谓之放鹁鸽。”

意思是说所谓的“放鹁鸽”,就是在上海地区存在着一种在收取了别人的钱财之后,把自己的女人去给别人做妻子或者小老婆,事成之后这女人再趁别人不防备的时候趁机逃走,导致别人最终人财两空的做法。

这个故事是说上海北乡有一黄姓人家,因为家庭贫困无以为生,这个黄姓丈夫就问妻子李氏有什么办法好维持生活?

黄姓妻子李氏,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心机。

她听了丈夫的问话后,先是批评丈夫道:“你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却问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过日子?”接着她话锋一转:“我有什么办法呢?你不如把我卖了吧,把我卖给人家做小老婆,你可以得到百金,把我卖给人家做妓女,你可以得到千金。”

她看见丈夫表示不同意,就对他哈哈一笑:“叫你把我卖掉,是跟你说着玩的,你不要当真啊。我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放鹁鸽,我只要你配合一下就行了。”

结果是这个李氏在事成之后,不仅没有跟其黄姓丈夫逃走,反而要求黄姓丈夫快快离去。

她对不肯离开的丈夫声称,要在曹姓的夫家人面前,揭穿他“放鹁鸽”的阴谋,并威胁说要去报官追究他的诈骗罪。

她的这个黄姓丈夫,见此情景,只得落荒而逃。原文对此的描写是:“黄大窘,踉跄而归”。

俞樾为此进行点评道:“鹁鸽化为黄鹤,一去而不复返矣。此亦为鬼为蜮者之所不自料也。”

这个自作聪明的黄姓丈夫,上了他妻子李氏的当,最终是失了夫人失了家,也再一次说明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难来临各拜拜。

第二个故事是“苏州乡间有某甲者”。

说的是在苏州乡下,有一个颇有钱财的地主,一直是孤身独居。在他人到中年的时候,突然有了讨一个女人成立家庭的想法。

这一天,他在苏州阊门这个地方,路遇一个似曾相识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在知道他的心思后,就对他说她有个女儿可以马上嫁给他。

经过一番商议,经过一番开价,他在付给了这个老妇人事前说定的一百个洋钱后,就带着老妇人的女儿,高高兴兴的坐船回家了。

谁知船刚出阊门城门,就看见一个老头子,带着几个人,坐着船飞快的追来。

这个老头子,对人哭着说这个中年人抢了她的女儿,而这个小女子也在旁人面前,哭着喊这个老头子为爸爸。

就在两船并排而行的时候,这个老头子伸手就把这个小女子带走了。

就在众人不明缘由的情况下,就在他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老头子带着这个小女子,已经是坐船远去了。

他到了这个时候,方才恍然大悟:他上了这个老妇人的当。原文是“甲无婚书,无以自明”,也就是说苏州乡间的某甲者,由于没有结婚证书,他不能向旁人证明这个被别人带走的小女子,就是他花钱买来的老婆。

俞樾在最后的结尾处,以一笔“苏谚所谓‘放白鸽’者也”的点睛之句,结束了这个故事。

词义演化的事实证明,即使你洁白如鸽,要黑你还是没商量。

相关阅读:

趣谈梁山好汉的动物绰号

看看宋徽宗给画院出的入学考题,与现在的考试题相比如何?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中国画技法有什么

乾隆通宝图片及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