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折扇最早出现于汉代末年。
当时的折扇还不叫折扇,而叫腰扇,其形制也与后期的折扇不同,所谓腰扇:就是佩于腰间的团扇,它是将团扇的外框拿掉,只留一根扇炳,扇面可以自由卷合,可以系于腰间,这样解决了团扇不易携带的缺点。
自北宋起,折扇由日本、高丽流入中国,折扇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而在此之前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用的扇子都是团扇和腰扇。
明 丁云鹏 画后赤壁,姜贞吉 书后赤壁赋
明代,是折扇兴起的时代。
折扇能够风靡全国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折扇本身独特的构造与易携带等优点。二是朝廷的重视和皇 帝的推动,上行下必效之。三是文人雅士的喜爱带动时代的潮流。
此时折扇的选材越选越精,工艺极奇穷巧。文人雅士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清 杨大章 仿仇英笔意楼阁
清代,是折扇繁荣昌盛的时代。
此时的折扇随处可见,折扇的造型、扇骨装饰方式、扇面书画都空前繁荣。很多文人名士,绘画大家 都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通过折扇这个媒介,作品广泛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
关于折扇的构成,是由扇面,扇骨组成。
扇面
折扇的扇面就是那个扇形的部分,经常用的材料有宣纸纸、真丝、绢等。纸扇面又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 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最受人欢迎。有泥金,屑金、洒金、冷金、半冷等等。
素面中应用最广的优良品种为市矾面,
又称纸本扇面。
市矾扇面是用宣纸剪裁后加胶矾及云母粉制成,
其吸水性与于熟宣相近。
泥金是指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
以其涂饰在绢或纸质扇面上,
则成泥金扇面。
扇面上有或大或小的金片或金屑作
为一种装饰的扇面,
泛称洒金扇面。
扇骨
扇骨又分为大骨与小骨,大骨就是上下两根最为粗大的,中间的称为小骨,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扇骨与扇面是折扇结构组成主要部分。
毛竹经过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工艺后,
洁净呈青白色的称市玉珠。
因玉竹较其他竹类更简洁素雅,
故为文人雅士所爱。
湘妃竹为斑竹的一种,
外皮有淡褐色或紫褐色的圆斑,
且斑如泪。
湘妃、梅鹿与凤眼均属于斑竹,
真菌侵蚀过幼竹之后,
在竹子表面形成类各种菌斑花纹。
扇头
扇头就是最为末端的部分,也就是轴心的部分,扇头,是扇骨聚拢撒开固定的轴心部位,它是一把扇子美与不美,耐不耐用的关键所在;它也是制扇艺人争奇斗巧,花毕生精力去研究创新扇子造型之所在。扇头在折扇初兴之时仅有几种,我们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尖头类、圆头类、方头类和花式类,每一类又包含数十种,如圆头类有:和尚头、葫芦头、花鼓圆头、梅花圆头、琵琶圆头、八角圆头,方头类则有:古方、马蹬方、玉兰方、琴方、花式类更多,诸如:花瓶、燕尾、鱼尾、蝴蝶、蜻蜓、茄头、如意 等,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且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
和尚头
和尚头早在明代已经流行,
因扇骨聚头看似和尚而得名,
无论在折合或散开时皆呈浑圆形,绝无一点凹凸。
鱼尾
鱼尾扇头因形似鱼尾而得名,弧形饱满,
大骨头除向两侧微张,极其形象。
方根
也可称作方头。
其可以说是折扇扇骨的原始式样。
明国期间,称其为“仿古雅扇”
所以也颇得人们的垂青。
扇钉
黑牛角钉
黑牛角有韧性,多次开合且不伤扇骨,
其色泽乌黑匀圆光亮,
制作精良者如同老鼠眼睛,
小巧精致的可称为「鼠眼钉」
白牛角钉
白牛角扇钉色浅透明,因插入扇骨小眼中,
日常光线下观察,中央处有哟个黑点,
日通鸟的眼睛,所以称「雀眼钉」,
且其在强光下可看到光束透过。
主要有铜钉和银泡钉,
一般用于乌木、紫檀木、红木等
高档硬木类折扇
折扇多以竹子或者木材为骨,以宣纸为扇面,因此在收藏过程中还须学会保存。
制作扇骨的工艺复杂,如苏扇在制作过程中,除要经过煮、晒、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还要用浸湿的木贼草磨光晾干,用榆树叶打磨提光,最后上白蜡,这样竹皮成品才会做到滋润悦目,色黄晶莹,经久不变。然而即使是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处理,如果保存不善,仍然有可能会遭遇虫蛀。
扇盒的选择
大多数藏家会给每一把折扇都配上专用的扇盒。然而扇盒的材质也是十分讲究的,盒身所用的材料大多是稀有的名贵木材,比如红木、小叶紫檀、黄花梨等。唯独盒底选用樟木制作,因为樟木具有驱虫防蛀的功效。
所以在存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因为湿度低,空气干燥,阳光强烈了会使折扇裂开,当湿度比较大的时候,折扇很容易会滋生细菌发生霉变。还有折扇一定要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存放的时候最好是用扇箍套好扇骨(或是用细线把扇骨通身捆好)放在防虫蛀的樟木箱,可以防止虫蛀鼠咬。
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