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礼制建筑与龙图腾之三——东方远古天文观测的中心
为探究山东省栖霞市方山山顶石墙、祭坛与石塑龙等积石堆的由来,笔者多次到方山周边走访,得到的答复都是:老辈子就有,没人说得清。早在2001年,笔者从方山的后山灵云寺附近首次登山,立刻就被山崖边沿的两个两米多高、基部两平方米左右,像四门塔一样的建筑吸引住了,并马上联想到曾经在莱芜齐长城的边上,看到过有两个和其几乎一模一样的建筑。
大美方山
方山的山上平原
旸谷风光
笔者已经论证了“方山圈子墙是抵御捻军所建”、“新中国成立后蚕场职工所建”这些传言并不属实,那么究竟是何人遗石方山顶?在考证传说、实地勘察之外,笔者还采取了考古对比、史料印证等方式,从天文历法、图腾崇拜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论证推断,认为方山是远古观象祭祀的遗址,并得出初步结论:方山曾是东方远古天文观测的中心。
方山上巨大的石堆
方山圈子墙
远眺五龙河支流蚬河
方山与远古天文观测
《史记•封禅书》记载:“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可以看出,齐地八神四位在胶东半岛,日主在威海成山头,月主在莱山,为龙口市(古为黄县)第一高峰,阳主在烟台芝罘岛,阴主三山在莱州。
此外,四时主不在其列,但琅邪在胶南市,也就是说胶东地区既有日主、月主、阳主、阴主,又紧邻四时主。
这五神均在东方滨海,都与天有关。从地图上,我们以方山为圆心,北至芝罘为半径(70公里)画一个圆,这五神中的月主、阳主、阴主几乎都在这个圆上,若东至成山头为半径(160公里)画一个圆,日主、四时主几乎都在这个圆上。这样,五神在这一圆环区域相连就能构成一个“天穹”。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马上领会到方山地理位置之独特。它是胶东半岛的天地之中,方山上的石墙、祭坛与石塑龙,让人不由联想到了远古的天文观测。
方山平原东面
方山平原中间
方山平原西面
方山与杨家圈遗址
既然推断方山上的石墙、祭坛与石塑龙等积石堆与远古观象祭祀有关,那么方山周边有先民活动的遗址吗?
考察发现,在方山东约3公里的地方,就是我国史前文明重要代表之一的杨家圈遗址,它的发现曾在考古界引起很大的震动。
杨家圈遗址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农耕文明遗址,胶东地区龙山文化类型就是杨家圈类型,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农耕文明。杨家圈遗址遗存经碳十四测年,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处于同一时代。
198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等多家单位联合,对杨家圈遗址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在这次发掘中,发现有建筑遗址、灰坑和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最为重要的是,在龙山文化地层(距今4500年)的灰坑中,发现了粟和水稻的皮壳及印痕,是我国已发现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史前文明遗迹。
在古代,先进的农耕文明一定要有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来支撑,天文历法知识在中国古代是王权的象征。
《尚书•尧典》中记述帝尧为了天下民众的安宁与和睦,派遣四位天文官来到东西南北四方不同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四海测验”,以配合尧都的天文观测确定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在《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派到东面的天文官叫羲仲,地点是在东方嵎夷所居之地一个叫“旸谷”的地方进行天文观测,以确定春分。
方山地处胶东半岛的中心,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方山庞大的天文观象祭祀遗址与古籍中对“旸谷”的记载非常吻合。
笔者推断,方山的天文观象祭祀遗址可能为大约4500年前,居于方山下杨家圈古遗址的先人修建,后来成为帝尧的天文官羲仲进行寅宾出日、平秩东作,进行天文观测,确定春分的地方。
杨家圈古遗址
从杨家圈古遗址看方山夕阳
无论从什么方向观看,方山都像一座巨大的祭坛
从上古神话传说中寻求答案
这个大胆的推断有依据吗?
栖霞地处胶东腹地,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置县,但在明万历年间才有第一本县志,关于方山的渊源,很难在县志上找到答案。
羲仲是帝尧的天文官,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三皇被认为是神话时代,五帝被认为是传说时代,而夏商周被认为是半信史时代。一直到公元前841年,中国有了准确纪年,才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笔者认为,对于羲仲、嵎夷、旸谷这些名字,要从古籍记载的神话传说中寻求答案。那么史籍上有无关于方山的记载呢?
在《山海经》中,一般认为《东山经•东次四经》描写的就是胶东地区的山川地貌,按方位大致在今日胶莱平原以东的胶东半岛上。《东次四经》共记述有8座山,可究竟哪一座山是方山呢?在文中第五节写道:“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鱃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
学者认为,钦山的“钦”有恭敬之意,或者表明这座山是一座祭台,或者表明此山因有祭台而得名,祭祀的主神即“当康”。当康的样子像小猪,它的出现意味着农业大丰收。
显然,当康是农作物的保护神。巧合的是,方山山脚下的蚕场东面,有一座圆形的小山叫猪咀山,远看恰像一座圆形的祭坛。咀就是嘴的意思,以猪咀命名一座山说明此地在古代一定跟猪有什么联系,尤其容易让人想起《山海经》中的当康。
笔者考察发现,猪咀山山上也有一些石墙遗迹,只是由于后代人在山上挖土、采石,毁坏严重。
方山从四方观看,都像一座巨大的祭坛,山上还有多座积石堆模拟玉璧和玉琮的形状,跟红山文化的一些祭坛类似。笔者认为,钦山上“多金玉而无石”可能指的是山上的石头都垒成像玉一样的祭祀礼器了,所以就不再是普通的石头,就变得神圣了,也就无石了。鱃鱼就是鳙鱼,也叫胖头鱼,这在方山东面和西面的河里就有。文贝可以看做当地的河里的蚬子,当康为庆祝丰收的吉祥猪。
猪咀山
63号祭坛
圈子墙
我们知道方山附近的杨家圈遗址4500年前就以种植水稻为生,说明当时方山附近有大量的沼泽地。从地理形势上来看,古代方山东面和西面都应该有大面积的沼泽地,现在方山北面有几条小溪向北流了一段距离后又折向东面或西面,其中几条小溪流向北面一段距离后,又折向东面汇成杨础河,并在王家庄附近保留有一片沼泽。因此,杨础河的源头可能就是师水,向前流向杨家圈附近就形成大面积沼泽地带就是皋泽。
当然师水和皋泽的这种说法有些微观了,跟《山海经》的宏观描述有些差距。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方山北面十二公里处,是发源于栖霞,流向莱阳的五龙河和流向龙口市的黄水河的分水岭,在黄水河沿岸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文物遗迹,这些古代遗存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级别很高。在方山西北40公里处,莱山的北面,黄水河西面一条支流莱阴河岸边上的归城遗址是胶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古代黄水河在龙口市东面会有大面积的沼泽,因此师水就是黄水河,皋泽就是龙口市东面的这片沼泽。
莱夷是我国先秦时期活动于东部沿海地区东夷族的一支,是山东半岛的原生居民。大约到商朝后期,莱夷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莱国。莱国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富饶的物产,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是自周代以来,受“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观念以及儒家“尊夏卑夷”思想的影响,曾经非常灿烂辉煌的东夷文化受到轻视和贬抑。莱夷作为东夷族的一员,其文化更不为人们所知,以至于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依然和过去看法一样,把它当作夷区,不问不闻,造成了历史上的空白。
旌旗山在方山南面15公里处,古称莱山,因为山南为阳,所以叫莱阳,因为莱山有莱王祠,所以莱阳市被认为是重要的莱夷定居地。莱夷的另一个定居地在归城,方山西北面40公里处就是龙口莱山北面的归城遗址,从归城遗址沿着黄水河河谷可以顺利递达方山,方山在两座莱山之间,胶东地区最重要的两条河黄水河和五龙河分水岭的中央谷地,很容易让人将它们两个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东山经•东次四经》原文缺失了当地居民供奉的图腾神及其祭祀仪式的相关内容。
方山上的沼泽地
方山上的海墁大道,类似于天坛的丹陛桥
方山上的通天大路
参考文献:
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何驽:《在陶寺遗址中寻找尧舜》《光明日报》2021年8月28日
3: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5: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出版1983年11月第一版
6:迟克俭:《古莱国初探》《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
7:丛领滋:《莱与东莱两国论》《管子学刊》1992年第3期
8:杜在忠:《莱国与莱夷古文化探略》《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
9: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 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 2010年第4期
10:严文明 、吴诗池 、张景芳: 《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
11:田亚岐、陈爱东:《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6期
12:何驽:《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5年第10期
13:关增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4: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1年
15:宋承钧:《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
16:王睿、林仙庭、聂政:《八主祭祀研究》 文物出版社2020年5月
1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18: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