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故宫博物院与省旅文厅联合主办的“故宫·故乡·故事——故宫博物院藏黄花梨沉香文物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藏黄花梨家具与沉香器物中的上品。同时,展览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为契机,由黄花梨沉香引出海南与故宫的故事,展示海南特色地域文化,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海南岛上物华天宝,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黄花梨,所谓“佳木由来堪作器,良工自古不遗材”,黄花梨称得上是佳木中的佳木,在海南岛内、全国,甚至于全世界,黄花梨都稳稳地站在木材界的头把交椅。
黄花梨名字的由来
初闻黄花梨的名称,很多人都会有疑问,这种硬邦邦的木头怎么会和平日里常吃的梨有联系,但是叫着叫着,人们也便都习惯了这个名字,而有关名字来历的疑问便不复被人记起了。真可以说是“这世上本没有黄花梨,叫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黄花梨”。
关于黄花梨名称的来历向来没有定论。许多人说,黄花梨出自海南中部山区,自古为黎族同胞所发现、利用,甚至有文献明确记载其“产于黎山”,故而,黄花梨本应为“黄花黎”,甚至一度建议以“黄花黎”来代替“黄花梨”,以显示其产地为黎山。这种说法于情是说得通的,但是于理却有些牵强,虽然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曾经大量使用黄花梨,但是其主要用途也只是作为一般的生产生活用品,并未见其珍贵。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黎族同胞也对这种曾经“填炉子都只冒烟不着火”的木头为什么能在几年之间身价暴涨抱有疑问。还有一种说法源自明代的《博物要览》,称“花梨产交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这其实也站不住脚,如果见过梨树的人就会发现,梨叶与黄花梨叶并不相同,梨叶宽大,而黄花梨叶窄小,其区别一眼可知。鉴于此,不妨大胆作想,在一般木料中,梨木以其坚硬和多纹著名,尤其是老梨木,不仅木质细腻紧实,细闻还会有果木特有的香味,古时梨木易得而黄花梨不常见,有可能以梨木类比黄花梨。
而还有一种说法是“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者,亦类狸斑,又名‘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这种说法倒是有一定的道理,黄花梨再珍贵也不过是木材,木材自然要在木质本身上找文章。屈原《九歌·山鬼》中就有“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的诗句,自古以来,狸都以斑斓著称,黄花梨本身木纹多变,纹理间大有山水跌宕起伏之势,故以“花狸”名之也倒妥当。
在记载中,经常会提到“花榈”,其实这倒是另一种木材。花榈木和黄花梨分布地区相近,也是一种优质的木料,唐代《本草拾遗》中有记载,称“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而其他记载也都经常提到“花榈”,直到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称榈木“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看来,古人将花榈木和黄花梨混作一谈并非一时。
但无论如何,黄花梨这个名字是流传下来了,尤其是在海南,黄花梨倒真是比水果中的梨名气还要大一些。
花梨缘何姓“黄”
古籍里很少能见到“黄花梨”三字的连用,而更多只是统称其为“花梨”,直到晚清,方才能在史志上大量见到“黄花梨”这个名字。《清实录·德宗实录》记载,慈禧为了自己身后的富贵,曾经大肆重修自己的定东陵,从地砖到房梁,几乎全部重换,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奕劻提议“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成做外,其余均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这一提议深得慈禧欢心,这之后,慈禧也不断下懿旨,变本加厉地使用当时已经十分名贵的黄花梨,明确指示“普陀峪万年吉地东西配殿木植用黄花梨木,罩笼罩漆,一切做法均照大殿修理”。除此之外,“黄花梨”之名似乎并不常见于史书之中,而更多是以“花梨”名之。“黄花梨”这一称谓的流行,其实则要迟至民国之后了,随着民国时期对外贸易的日渐发达,越来越多的木料从东南亚、非洲、甚至拉丁美洲被进口到中国,使用红木家具蔚然成风。为了市场营销,许多木材商人利用“黄花梨”在木材界的地位,将一些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木料冠以“花梨”之名。为了区分正宗的“花梨”,便有人在其名字之前冠以“黄”字,久而久之,“黄花梨”这一称谓便在民间流传开了。名木还需名人做陪衬,有人说“黄花梨”之名源自梁思成,此为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足为信。
而如果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类,我们现在所谓的“黄花梨”学名为降香黄檀,而另有海南黄檀、花榈木等木材也被称为“花梨”,其实,海南先民早就发现这些木料的区别,称降香黄檀为“花梨母”,而海南黄檀或花榈则为“花梨公”,及至今年涌现的所谓巴西花梨、缅甸花梨、非洲花梨等则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虽然各种冠有“花梨”之名的木料品质都十分优秀,但是若论“正宗”,还得说是降香黄檀。看来,给花梨找个“黄”姓还是很有必要的。
木料中的中华大美
中国人自古喜爱木料,这并非是仅仅源自其实用性,木料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品格也足以比德君子,黄花梨作为木料中的魁首,自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追捧。
自唐宋起,人们对黄花梨一直有较高的关注,而最初人们注意到黄花梨的价值还是由于它的木性,在早期的文献中,人们对黄花梨的“色赤”“性坚”十分重视,这实际上还是出于实用的角度,说到底,木材本身不就是拿来用的嘛。黄花梨色美质坚,正应了中国人所推崇的秀外慧中、内圣外王。另外,黄花梨可堪入药,有安神理气的作用,这也增添了人们对黄花梨的喜爱,毕竟好木材多、好药材也多,而两者得兼,舍黄花梨其谁?
而到了明清,人们对黄花梨的重视早已超越了实用,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黄花梨的坚硬已经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其木材上的纹路却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尤其是经过岁月磨砺而形成的一个个“鬼脸”,在黄花梨的爱好者们眼里更是仪态万千。尤其是到了清中期以后,人们甚至专门挑选带有“鬼脸”的木料去打造器具,并形成了延绵至今的黄花梨审美传统。其实,黄花梨之美正是神州大地壮丽河山的造就,黄花梨多长在山上,历经风吹雨打,年久弥坚,其木材上的纹路正如河川山脉般跌宕起伏。欣赏黄花梨器具,便是在欣赏一幅微缩了的江山地理图。
黄花梨不仅仅是一种木料,更是中华精神的沉淀,是祖国山河的集聚。人们喜爱黄花梨,其实爱的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坚韧,更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作者:吴辰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