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广西平南县:家乡文化的瑰宝

10-27

广西平南县:家乡文化的瑰宝

我的家乡文化

平南新八景--红陵远眺


——广西平南县文化特色概述

【摘要】任何一个地方音其地理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不用,有有不同的地方文化。广西平南县有着其独特的地理背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不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培育出优质的肉桂和石硖龙眼,成为广西平南县的特产。平南县历史悠久,涌现出一批批历史人物,成为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南人的生

活特点在主要体现在礼俗文化上,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平南牛歌戏更是广受农民的欢迎,平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体现。这里就主要从农业特色、特色产品、历史人物、礼俗文化及艺术文化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平南县,对它的文化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双季稻 肉桂 石硖龙眼 梁嵩 礼俗文化 牛歌戏

在中国地图上,每个中国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家乡。在北纬 23°2′19″-24°2′19″,东经110°3′54″-110°39′42″之间,这里有一个叫平南的地方,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拥有143万人(2010年统计)的县城。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平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蓬勃发展,而有些技艺也在历史的长河里濒临失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是平南文化的创造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导游一样介绍和宣传自己的家乡文化。实际上,对平南文化有研究的人非常少,研究成果也不多,主要以牛歌戏和语言为主,王易萍在《地方戏剧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变革中的价值——以广西平南牛歌戏为个案》 认为“以牛哥戏为代表的地方戏剧依托民问礼俗与民问力量的积极介入使转型时期农村萎缩的公共文化空问得以激活,并渗入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建构出新的社会功能,实现自身繁荣,成为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而关于牛歌戏的传播和传承,陈丽琴从传播学的角度做了探讨。在语言方面,刘村汉在《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一文中对平南语言特色进行了论述。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刘春梅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广西平南(官城)话的语言进行的研究。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热爱的家乡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仅仅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家乡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而对一个地方文化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它的地理特征开始。

一、自然环境

平南新八景--田湖映翠

平南是一个山区、丘陵、平原兼有的县份,地形呈南北延伸的马鞍形,南北高、中部低。西江的浔江段自西向东流过,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

全县依地势自然形成三个地区:

北部山区,属大瑶山山脉南坡,山峰连绵。自西至东依次有亚婆揽孙山、西山、牛鼻山、大五顶、石崖顶等山峰,形成县境北部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部丘陵区,属大容山余脉北坡的过渡地带,丘陵起伏。中部平原区,属西江流域平原台地。(行政区域所在)因大瑶山拱褶和大容山隆起,南北隆升形成的河流冲击平原。

平南地处低纬地区,北回归线从平南的中部穿过,南近海洋,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

双季稻是县内主要粮食作物,它的生长期长短及其活动积温的多少,是各地双季稻品种热性安排的主要依据,而冬季极端气温的高低又是冬季作物及果树能否安全越冬的主要标志,因此,为保证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早稻安全播种期——晚稻安全齐穗期)的热量条件及安全越冬,平南县划分为三个多种经营农业气候区:北部低山多经农业气候区、中部平原水稻经作农业气候区、南部丘陵多经农业气候区。[]根据气候特征的不同进行耕作,保障了粮食的产量。在长期的农业劳作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经验。观察天气是农民每天要做的工作,通过天气的观察来安排每日的耕作任务,因此,平南有这样一个农谚:

春阴百日阴,

春寒雨至,冬寒不湿地,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水浸眉。

东虹日出,西虹雨。

朝发红云晚落雨,晚发红云大旱天。

人黄有病,天皇有风。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蚂蚁搬家,大水推沙。

早上大雾,好洗衣裤。

谷雨无雨,田归田主。

早稻过立夏,插不插也罢。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

夏至雾茫茫,洪水漫山岗。

夏至响雷公,塘底好栽葱。

夏至风西南,大雨要冲潭。

冬干年亦干,冬湿年亦湿。

冬在头,卖被去买牛。

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冬在中,十个牛栏九个空。

老牛怕过冬,禾怕寒露风。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受少在于肥。

深耕一寸,苗长一尺。

犁田过冬,好过粪壅。

种姜养羊,本小利长。

养猪又养牛,积肥不用愁。

积少成多,积粒成萝。

——(选自《平南县志》)

平南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平南人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安排农业耕种,保证了粮食的收成,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特色产品

平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也为一些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平南人抓住自己的优势,重视发展林业,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是肉桂和石硖龙眼等特产走出平南,走向广西,甚至全国。

(一)肉桂

广西是我国最著名的肉桂生产基地,广西之所以简称“桂”,说法之一是自古以来这方宝地盛产“桂”——肉桂或称玉桂。桂,原产于原县属罗香、罗运等瑶乡。清末,六陈、大坡、大洲、寺面、平山等山区陆续种植,其中以六陈种植最多。玉桂,又名肉桂,是指生长百数年的老桂树,因其珍贵如玉,故称玉桂。因其质醇厚、味甘气香、辛而不烈,药用价值极高,誉称陈桂。

目前广西肉桂产量占全国60%以上,桂油产量占全国90%,成为全球独树一帜的“桂”产地。广西西江流域的肉桂是全世界质量最高的肉桂,气味辛辣芳香,药用价值高,素有“长白人参,西江肉桂”的说法。而西江桂又以六陈陈桂最为著名,西江支流白沙江从六陈穿流而过,土地肥沃,风景秀美。六陈镇靠北回归线,热力强,日照足,雨量多,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最宜肉桂生长,是世界公认的“肉桂之乡”,所产肉桂内厚棕黄、甘香醇浓。

六陈镇的肉桂种植历史可上溯到明朝,镇上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肉桂的传统习惯,肉桂树越老越珍贵,药用价值越高,因种植历史悠久,六陈镇是国内保存老肉桂树最多的地区,也是国内出品高质量肉桂皮和肉桂油最多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肉桂种植基地。

2008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平南县及各乡镇种植的肉桂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桂在平南人的生活当中非常常见,因“桂”与“贵”同音,人们取其吉祥富贵之意。每当逢年过节,平常百姓家都会折几支桂回来烧水洗头和洗澡。家中有喜事如乔迁之喜,人们就会用红绳帮几支桂挂在门的上梁,平南人称“门头”的地方。总之,平南人的红白喜事上,桂叶必不可少。

(二)石硖龙眼

平南县具有适宜石硖龙眼生长的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因而生产的石硖龙眼质优味美。平南县石硖龙眼因果大、核小、肉厚、爽脆等特点受到广大客商的青睐。

石硖龙眼原种出自平南县大新镇,是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覃敬清先生在1929年选育的龙眼优质品种。平南石硖龙眼鲜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剥皮、易离核和耐贮运的特点。平南石硖龙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南县发展种植的石硖龙眼全部都是从石硖母树中选育繁殖的,使得石硖龙眼的优良品质得到了保证。[]它是所有龙眼品种中鲜品味最好的水果。平南石硖龙眼鲜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剥皮、易离核和耐贮运的特点,适宜鲜食和加工元肉,石硖龙眼加工的元肉,肉厚、色泽金黄,是重要的滋补品。

平南石硖龙眼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平南县现已种植石硖龙眼20多万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硖龙眼商品生产基地,1996年我县被农业部评为优质石硖龙眼基地县。2013年第三次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会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平南石硖龙眼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平南石硖龙眼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三、历史人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人物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平南县荣获“广西诗词文化之乡”称号,平南自建县以来涌现了著名诗人70多人,流传至今有诗词赋700多首,出版诗词歌词70多部。他们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家乡文明的典范。

在平南县赤马乡政府所在地的白马圩,有两座纪念当地历史人物的建筑,其中一座就是梁嵩状元纪念馆。

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不详,是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状元。梁嵩家在平南最北端的鹏化里龙街(今大鹏镇),属大瑶山。有关梁嵩家世事迹、族源情况考略。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全、梁嵩没有后代、大鹏梁氏已基本消失,梁嵩的家世事迹、族源基本无从考证。梁嵩是瑶族人,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母子相依为命。他小时候就在山中一边放牛,一边到石室读书。他刻苦读书,聪颖过人。

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梁嵩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南汉皇帝刘龑听说他文思敏捷,就在吃 荔枝的时候召见他,还特别以果中之王——“荔枝”为题,命梁嵩吟咏。梁嵩以超人的学识,即席吟出绝妙的《荔枝诗》:“露湿胭脂点眼明,红袍千颗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皇帝很高兴,就钦点梁嵩为状元,后来封他为翰林院学士。[]

梁嵩任翰林学士多年,面对南汉主刘龑的残暴统治,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他巧妙地以母亲的口吻写下了一篇情思恳挚的《倚门望子赋》,以一篇文章骗过了刘龑,同意他回家。梁嵩辞官别无他求,仅仅请求“蠲免龚州一岁丁赋”。由于朝代更替,龚州在宋时撤并为平南,隶浔州。梁嵩“请免龚州一年丁赋”,一免就是300多年,为家乡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梁嵩骑白马兴返乡,经过平南边界东濠小圩的时候,圩边的东濠河偏偏山洪暴发。他急于回去见亲人,就想强渡过河,不幸连人带马溺死河中。后来人们把他遇难的东濠河更名为 白马河,把东濠圩更名为白马圩,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感谢梁嵩请免龚州一年丁赋的恩情,在岸边立庙奉祀,宋时称“白马庙”,明弘治重修,改称“状元庙”,庙前门石拄刻有一联:“阆石钟英尚记春风归故里;大江万顷有如夜月涌寒潮。”

状元庙文革被毁。1996年经大鹏镇政府在梁嵩的故居新建了占地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和颇具规模的“梁嵩状元祠”。

平南这片土地不仅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养育了自己的子孙儿女,在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历史人物,他们为平南的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四、礼俗文化

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在礼俗上会有所不同。在平南文化中,礼俗文化逐渐参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城镇地区,汉族人的婚俗和葬礼逐渐被简化,而但一些从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礼俗,保留着地方的特色。

(一)婚嫁

旧时候,汉族的婚姻多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也比较繁琐。

结婚之前,一般经过“八字”, 就是我们说的订婚。先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撮合,或女方托媒到男方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女方把“八字”(年庚)交媒人送到男方家里,经算命先生推算,认为双方大命相合,男方才择日将礼品由媒人送到女家,叫做“落定”。女方将礼品收下,并以红包(利是)等物送回男家,即“回定”。随后,男方把择定结婚的“吉单”(婚期)送到女方,女方认为合适则将吉单收下,这就确定了婚期。婚期确定之后,女方陆续准备嫁妆,因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嫁妆数量不等,但一般都要置备柜子、衣箱、木椅,还有镜子、浴盆、衣服等物。婚钱一天,男家还要准备好比“落定”更丰富的彩礼,由媒人引送到女家,就是“过定”。过定后的第二天,男方请结婚酒,女方请嫁女酒。当天早上,新郎即到女家接亲。午餐后,出嫁娘由两个妇人搀扶出厅堂拜祖,随后拜别长辈,前往男家。女方称为“出门”,男家称为“迎亲”。新娘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按吉时同拜祖宗。由族中有威望的人点燃龙烛,边点边说一下吉祥的话语,就是“拜祖”。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到客厅进行“新人捧茶”。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带礼物到女方娘家拜访长辈和亲属,娘家给予表示吉兆的果品、粽粑回来,是谓“回门”。

到现在,平南汉族人的婚俗流程有所简化。提倡自由婚姻,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于一个月前左右带礼品,连同婚期送到女方家,即为“订婚”。此后,男女双方则开始筹备婚礼,直到婚礼当天。结婚当天即之后的礼节则没有多大的改变。

(二)丧葬

与喜事相对的是丧事,平南人的丧葬仪式大致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

解放前,老人死后,需要报丧,外家亲戚一般由孝子和族中亲戚向长者跪扣报丧,以示对死者的哀痛,对其他亲戚则由一人往报即可。

报丧之后就是做斋,平南丧葬做斋的形式有多种。请道士稍加引度及出殡埋葬的叫“鸭煞”、早上引度当天下午埋葬的叫“百日斋”、引度一晚第二天下午埋葬的叫“一夜斋”,此外还有“午时斋”、“一天一夜斋”等。普通人家多做“一夜斋”。逝者子孙戴洛帽穿孝(白)衣,由孝男捧着灵牌,大家跟着道士为死者超度,孝男跟道士跪扣虔拜,孝媳妇孝女泣于柩旁。每次祭拜,均有哀乐伴祭,有人唱礼,道士喃唱。致祭结束,则插幡旗、吊帐、奏哀乐、又道士引路出殡。由十二或十六人扛灵柩到坟地,叫做“送山”。第二天,子孙再到坟地整墓祭拜,叫做“复土”。以后每天早晚均捧荤素到灵位前祭拜,连祭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祭后烧掉丧帽,除掉挂孝的所有标志,叫做“满七”。满七之后的第一次春社(农历二月初一)或秋社(农历八月初一),要到坟前祭拜一次,叫做“拦社”。到第一个中元节,出嫁的姑女在节前数天持活鸭一只、金锭跟锭纸衣、纸钱等回来祭拜,叫做“烧衣”。丧后满一年即烧掉灵位,叫“化灵”,并将化后的香灰至于祖宗香炉内,叫“合炉”。至此,丧仪才算完结。因此,在平常百姓家,并不会安放先人的灵位和遗照,只在特定的日子里准备食物祭拜。但一些城镇人家,会在家中安放遗照,每日上香祭拜。可见,在平南,人们对坟墓的重视多于对灵位的重视。坟墓的土丘越大,显得父母身份越尊贵;垒坟是尽心孝道,是一种美德,因此,每次墓地祭祀的时候都要垒坟,目的是修补坟墓尽孝心;坟墓有利于死者的灵魂安息;坟墓风水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发展。[]

80年代初,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火葬。在平南人的思想里,他们将自己家门的祸兮都寄托在祖先身上, 实际上是对鬼魂的敬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平南人不敢有所懈怠。而这种对同一祖先的敬畏往往在无形当中维护了各个村落的团结和稳定。

五、文艺瑰宝——牛歌戏

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气息,会形成本土特色的文化特产。在平南的文艺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牛歌戏——一个濒临失传的戏种。

平南牛歌戏是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发祥地源于县内大新镇四岩山,古称平南牛歌圣地。它由平南人民经过几个朝代演唱演绎而形成现在所演出的牛歌曲调。据传说早在元朝就有石牛神显现在四岩山上,每年初春附近村屯牧牛人为纪念石牛神灵圣,经常到各村巡游,用牛歌腔调唱春牛、舞春牛。久而久之,这种唱春牛、舞春牛的习俗演变成牛歌戏,开初也叫“牛场戏”。先在县内南北河两岸各乡村传唱,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周边的容县、藤县、桂平等地,平南牛歌戏在县内相传,逐渐形成一个唱牛歌的文化圈。[]2008年5月,平南县入选了第二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平南县被授予“中国牛哥戏之乡”的称号。平南牛歌戏是平南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体现,它古朴优雅,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并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都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平南牛歌戏经常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明珠皇后》《出师表》《鸳鸯惊梦》《三郎中秋会》《玉兰花》等等。一些戏曲家评价,初始形成的平南牛歌戏唱词、唱腔曲调简单,它的唱词多采用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语言。牛歌戏分行不是很严格,一般一人可时扮演多个角色,再加上它的舞台美术表现较为简单,在晒场或草坪或室内围个圆圈,挂张布幕放一桌两椅,就可演唱了,故在广西桂东南的农村地区流传极广,非常受农民朋友的欢迎。而现存版本的牛歌戏则是民国以后,尤其是解放初期民间艺人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演唱的剧目也由原来唱春牛发展到演绎古代的故事,故形成了许多牛歌戏剧本。

在当时,牛歌戏成为平南人娱乐生活的 “宠儿”,是人们娱乐庆典上的必备节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工作,能够继承牛歌戏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之后,电视机、收音机逐渐进入平南人的生活,牛歌戏不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首选。加之当时政府缺乏保护意识,久而久之,牛歌戏淡出人们的生活。文化不仅仅是创造,更是继承。当平南县被授予“中国牛歌戏之乡”,我们骄傲的同时也在思考,牛歌戏的传承和保护应该从何做起。

综上所述,平南文化在农业、特产、人物及礼俗文化、戏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实,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平南在旅游、语言等同样形成了具有本土气息的特色文化。实际上,每个人的家乡都不缺少文化,而且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不缺乏特色,我们缺少的是传承文化的人和发现文化特点的眼睛。每个平南人都是平南文化的承载者,平南文化是平南人生活和生产的体现。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所认识。而在现代元素的冲击下,我们对待家乡文化的态度该何去何从,是我们每个平南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玉戒指图片款式图片

傅抱石简介及作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