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人一定都知道白毫银针,银毫披身根根挺立,是白茶的一种。所以很多人一说起银针,就认为是白茶。但君山也有银针,其是著名的黄茶。白毛尖的称谓,也很逼真。芽头茁壮、白毫如羽。
君山产茶,始于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濰湖之含膏。”唐代的濉湖茶,大致包括君山、北港、龙山、龟山等诸山所产之茶,尤以君山为上品。但唐宋的茶不同于现代工艺,不好评判诗句中的一些茶属于哪一类。
明代以后,君山银针作为黄茶的代表,已经显露雏形。由于地域限制,产量极少,所以君山茶多见于僧人的诗词中,
“茶烟歇于僧舍”,“晓寻诗句乞僧茶”,“僧煮茶兮香雾横”。
到了清代,才正式有了君山银针的命名。同治年间的《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开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耸然,俗呼白毛尖。”
早期的君山银针,一般采摘一芽两叶。后通过拣尖,制成君山银针。
清代的贡茶也是如此,芽头如箭的叫尖茶,纳作贡品,1953年以后,废除了先采摘、再拣尖的复杂程序,直接从茶园独采芽头。
君山银针的传统做法基本包括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干燥等工序,历时72个小时。
其中,初包,是形成君山银针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摊晾后的2~3斤芽胚,用双层皮纸包成1包,装入箱中放置40~48小时,进行发酵。
嫩芽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被破坏,多酚类氧化物和其他内质化合物开始转化,以芽色呈黄、黄茶的特有香气出现为适度。如果发酵不足,可以通过复包弥补。
正宗的君山银针,入水即沉,可全部竖立在杯底,如春笋出泥。
芽光水色维金叠银,蔚然成趣。其香气清纯悠长,汤色杏黄明亮,不苦不涩,滋味,醇鲜干爽。
一螺青黛镜中心的君山,茶院面积小,君山银针产量低,对于爱茶之人,如果能喝道杯正宗君山银针,可谓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