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带着儿子和外甥女到永定河博物馆参观,提前稍微做了下功课,发现它还是北京市首个以永定河水域文化作为展陈特色的博物馆,心里对这里有些小期待。
8号那天不知道有水利碑刻拓片展,就是匆匆地浏览一遍,今天我趁着拓片展最后一天,又去细细看了一遍,这才发现8号那天参观方向反了,遂重新修改此文。
二层:“利济生民”水利碑刻拓片展(临时展8.10-10.10)
展览分为润土泽民(水利记事)、治河永定(永定河治理与流域民生)、德感山川(水神崇拜、祭祀感恩)、有章可循(用水规则、权利义务)、解纷确权(水利纠纷化解和预防)五个版块,共展出自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涉及永定河流域及黄河、长江和大运河的水利碑刻拓片92件,江河流域地图长卷6件,水利文献6组,总计展品104件(组)。
展览的文字介绍:
【碑石:水利文物再发现】
中国河流众多,流域广泛,既有自然天成、由西而东的黄河、 长江,也有人工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大河大江遍布的中华大地,永定河略显无奇。
永定河是海河的支流,古称㶟(拼音lěi)水、桑干河、卢沟河、 浑河、无定河等。金元明清定都北京后, “穿西山, 入宛平”的卢沟河因关系帝都安危,地位日隆、金代诏封卢沟水神为 “安平侯”,清代敕封其为“安流广惠永定河神“。
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 河水含沙量大,故称“浑河”: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雨季迁徙不定,又名“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 (1698),经大规模疏浚、筑堤、束水,河北固安以北的河段终于安稳,皇帝特赐名“永定”。
治河水定,大川安澜是农业社会的理想,也是艰难的挑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所谓治国先治水, 有土才有邦。传统农业社会,根本面言就是水利社会。水利指利用水资源并防止水患,也指兴修水利惠助民生。 利济生民,历来是有作为的政府及官员的职责和担当。
永定河虽非大河,但在海河水系中灾害频仍,难以疏治。在清乾隆的御制诗中,诸如“俯栏识得浑流猛,行水思量究若何”;“无定河如永定平? 千秋疏治仰神谟”;”桑干岂巨流,束手烦计议“;”河底日已高,堤墙日已穿”,均是围绕永定河治理而发出的感慨和无奈。
水之利基于天然,但水利制度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磨合的结果。传统理想政治的景象是河清海晏,物阜民康、词清讼简。这一宏大的政治愿景,其实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有相当距离,而那些刻载于碑石上的水神信仰、水权分配、轮灌规则、修渠义务、水利纠纷乃至挖井、修桥等琐事,才是流域民生的真实写照。
本次展览分为润土泽民(水利记事)、治河永定(永定河治理与流域民生)、德感山川(水神崇拜,祭祀感恩)、有章可循(用水规则、权利义务)、解纷确权(水利纠纷化解和预防)五个版块,亦可大致反映水利碑刻承载内容的具体与纷繁。
全国各流域的水利文物不计其数,而水利碑刻往往被人们忽视。以永定河流域而言,最著名的水利文物当属金代建造的卢沟桥和清代创修的金门闸。
始建于800年前的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因横跨卢沟河亦名“卢沟桥”。“卢沟晓月” ,在清代时已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美观实用的船形桥墩, 雕饰精美的望柱和数不清的石狮,桥头壮美的华表和御制诗文碑,使得这一组水利文物,威武震撼,充满生机。
而始建于400年前的金门闸,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金门闸置于卢沟桥下游31公里处,遗址在今河北涿州义和庄镇北蔡村。在康熙四十年(1701)初建、乾隆三年(1738)定型后,经道光,同治,宣统年间多次重修,终成为永定河上最壮观的防洪工程。如今作为文物的金门闸形单影只,关联碑石终年锁闭于院中,镇守的卧牛,卧犬不知踪影,一百年前尚鲜活的水利设施, 如今气象枯萎。
较之金门闸更为“凋零”的,是那些看似普通的水利碑刻。在清乾隆、道光、光绪朝纂修的《永定河志》中,以修桥、固堤、建庙为主的河务纪事碑,以及治河工程碑、管理示禁碑,水神祭祀碑多达数十通。如乾隆十八年(1753)的《禁止河身内增盖民房上谕碑》曾在南岸四工五号、北埝工头、南堤五号及石各庄村前北埝上各立一通;乾隆三十八年(1753)的《永定河事宜碑》计有5通,分别立于河道署仪门左、南惠济庙正殿前、南岸四工五号内、北岸三工十五号堤上及北堤七工头号堤上;光绪三年( 1877 )的《禁止下口私筑土埝碑》有3通,分别立在青光村,韩家树村和南八下汛署后。这些碑刻距今不过一二百余年,如今都难以寻觅。
殊不知,这些碑石既是水利文献的载体,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水利文物。水之利的根本是润土泽民,而水利制度层面上的“润泽”则带有教化、恩泽之意。古代刻载有明确年代与权利关系的水案碑、渠规碑、示禁碑等,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水利制度的见证。将这些坐标点串联起来,可以展现人与自然、官与民的依存互动。这些跨越时空,自成体系的古代碑刻,不仅是地方水利制度的记录,更是村民水户重要的权益凭证。
水利碑所反映的地方管理制度与司法实践,是古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水制度的构建折射出规则社会的建立过程。民众对于规则的认同和坚持,是社会秩序稳固的前提。水利秩序建设中所反映出的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制度因素,正是当今法治建设可资借鉴的地方。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利可贯金石、济天下。我们举办“利济生民:水利碑刻拓片展”,欲借助百余件水利碑石拓本,唤醒人们对被忽视的水利文物的关注,更期望观者与水利文物相逢相知。
参观前我有两个疑问,什么称之为碑呢?什么又叫拓碑呢?
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释为“竖石也”,也就是竖立在地上的石头。
那时候的碑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设在皇宫中,用来观日影,辨方向,测时刻;二是放在祠庙中,用来拴祭祀牲口;三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入墓,施与辘轳之用。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
今天我们说的碑,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上指的是镌有数德、铭功、纪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碑碣、摩崖、造像记、塔铭、刻经、界石、墓志等。狭义的碑是指东汉以后,立于纪念地、建筑或者墓前,刻镌文字的长方形石头。我们学书法所理解的碑,大部分说的是前者广义上的理解,也就是指一切刻有文字的(除刻帖之外)石刻的总称。
【碑拓的方法】
第一步:附宣纸
同时用鬓刷将宣纸捣进文字的凹坑内,有字的地方全部凹进去,没字的地方则平贴在石面上。用鬓刷反复刷宣纸,使之粘合牢固。
第二步:压印
用橡皮锤和海绵垫反复捶打宣纸。
第三步:施墨
用油墨或浓墨汁均匀地摊于平板之上,用拓包蘸上墨从上至下轻轻敲打碑石,字迹开始显现出来,继续加墨,反复拓印,反复敲打施墨。
第四步:揭纸
拓片展入口处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九龙戏水砚】,是用难得的潭柘紫石制作,两吨多重。以九龙山为背景,设计九尊巨龙与永定河遥相呼应。
润土泽民(水利记事)
在这个板块里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所写的《疏凿吕梁洪记》。
附:疏凿吕梁洪记
君子之为政也,其必本诸万物一体之学乎。万物生而同出于天,其始也本一体也。惟夫自为私胜,而又不知学以求之,于是其情日疏,其势日隔,优喜好恶,漠乎不相关,而善政始日以废。盖昔颜子问仁,孔子告之克已复礼;及问为邦,孔子告之以四代之礼乐。说者曰:“克已复礼,学也;四代之礼乐,政也。”呜乎!政与学析而为二,则亦不知君子之所以为政者乎。今夫语治,至于虞、夏、商、同,语人,歪于舜、禹、汤、武,其亦无以加矣!然而,孔子冒非圣之嫌,弃反古之感,举其所谓礼乐者去取之,而不顾里巷之浮言,其在士大夫之身曾不足为损益。而世之君子恒至于畏且忌,而遂罢其所当为,何孔子之勇而世之君子其怯甚也!孔子之学以万物为一体,视天下之政有一不宜于民,不啻疾痛之在已(旧志均为“在身也”三字,实误)惕然惟去之之为快。故虽前圣之制作不得而徇,世之君子莫不有自为之私焉。故虽里巷之浮言,惟恐其足以为吾累,而不肯以易天下之安。夫其自为之私,是则所谓已也,已克而礼复,则能以万物为一体,而行四代之礼乐。四代之礼乐行,则化理洽而天下归其仁。是则孔子所以告颜子之旨,而政与学未尝二者也。呜乎!斯义晦而天下无善政矣。
我国家漕东南之粟,贮之京瘐,为石至四百万。其道涉江乱淮,溯二洪而北,又沿卫以入白,然后达于京师。为里数百而遥,而莫险于二洪。二洪之石其狞且利,如剑戟之相向,虎豹象狮之相攫,犬牙交而蛇蚓蟠,舟不戒辄败,而莫甚于吕梁。吏或议凿之,其旁之人曰:“是鬼神之所护也。”则逡巡而不敢。嘉靖甲辰,都水主事陈君,往莅洪事,恻然言曰:“古之君子,苟利于民则捐其身为之,矧里巷之浮言其不足听,盖审而以罢吾所当为,是厚自为而为民薄也。"遂以二月二十六日率其徒凿焉,众亦闻君言以为仁也,咸忭以奋,阅三日,怪石尽去,之行者,如出担途。于是洪之士民来请余记。
始君为诸生,余幸识之。尝与言万物一体之学,君欣然受焉,不意其果能行之也。今天下之政不宜于民才多矣,然而论者知求之政,而不知求之学,往往以自为之私为之,故其说愈长,而善政卒不可见。其甚也,谓学不可以施诸政。而学校之设,六经之都,亦且为具文,夫孰有知孔颜之授受者乎?余故因君推本而记之石。君名洪范,字锡卿,辛丑进士,浙之仁和人。
嘉靖二十四年岁次乙巳四月吉旦
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前国子监祭酒经筵讲官华亭徐阶记
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前奉敕总理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朝邑韩邦奇篆
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书
治河永定(永定河治理与流域民生)
三家店龙王庙重修碑就在前些天我们去的三家店村龙王庙内,清光绪七年,为感谢众善士资助重修龙王庙,特立碑以记之。
德感山川(水神崇拜、祭祀感恩)
《敕封广济惠康王之碑》
有章可循(用水规则、权利义务)
《新开通济渠记并渠规》
清代共修了三次《永定河志》,有清廷治理永定河的总体方略、规则、建制及其沿革、官吏安排、考成、问责、治河方法、技术、经费等内容完整呈现。
解纷确权(水利纠纷化解和预防)
这个《建霍渠分水岭铁栅详》的碑上,除了文字还有细致的霍渠水域及铁栅示意图。内容是平阳府代理知府刘登庸向上级报告水利讼案,分渠管理的公文。
在门头沟妙峰山丁家滩村,具体位置是京门铁路2号隧道外侧,石刻内容为“统师徒,杀水势,燕民从此乐熙熙”。由左宗棠部将,时任顺天河务王德榜题写,记录了光绪年间永定河流域官民共同抗水患的经历。
《醇亲王到此》是光绪七年十月二十日醇亲王奕譞到丁家滩段考察,王德榜特铭刻纪念。
展览的最后肃静回避虎头牌拓片,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古代衙门升堂时会看到它们。那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是给官员们壮声威,提醒老百姓不可乱闯。
展区内光线明亮,有很多出自门头沟地区的拓片。
除了众多的拓片,这里还有很多特色砚台。
重新编辑排版,补充了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