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探索襄阳岘山的壮丽风光

11-06

襄阳岘山像一条龙和巨人足迹据说伏羲死后葬在襄阳境内。因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图腾为龙,故伏羲死后身体化为形状似龙形和足迹的群山横亘襄阳南(岘首,中岘诸山),而掌控宇宙秩序的“规矩”则化为西边的群山(上岘诸山)。因为山小而险,故称之为岘山。 史书记载 史引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唐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云:“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 (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广通志》载: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钦定四库全书》、《通鉴外纪》、《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志》中亦有详细记载。


襄阳岘山俗称三岘,包括岘首山(下岘)、紫盖山(中岘)、万山(上岘),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遥控“纸糊的樊城”,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据一方。大宋淳化年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与元蒙在此数度争战,收复失地后,作襄阳铭道:“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至今摩崖石刻犹存。


岘山,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王粲井,蛮王洞等蜿蜓数公里。登临岘山顶往南看去,楚皇城、张自忠上将抗日殉国处以及宋玉故里历历在目。朝东方向,`山水田园派诗的开创者――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远眺,襄阳米颠纪念馆,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尽收眼底。注目西去,孔明躬耕地――古隆中烟雨朦胧。岘山脚下的襄阳城和夫人城,是宋元大战之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历史上流传下来关于岘山的诗多不胜数。而实际上,这位来自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以诗描写岘山最多的诗人。上面诗中所提到的岘山位于襄阳城西南1公里处(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以南),东临汉江,与一水相隔的鹿门山形成东西对峙,严如扼守在江汉平原北部的两扇大门。


名山名水出名人,当然也出名石。在岘山腰岩上有一块苍劲的“岘石”就是极品古石。凤凰山出的襄阳石,宋代的“云林石谱”己有记载。经考证,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的编钟,是岘山的石片磨成的。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的编钟复品,以及演奏发出的美妙楚音,也是岘山之磬声。三千里汉水,流到这儿被岘山迎头一挡,拐出了一个大大的急转弯。岘山美石不断被冲进汉水,在鱼梁州形成了汉水第一大卵石滩,无数的水墨石、火爆石、梨皮石、血石和腊石,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纯洁的白沙中,醉倒了一串串的石痴,吸引了一队队的石友。仰望幽幽岘山,伴陪沧沧汉水,醉赏浑浑美石,不亦快哉!不亦乐呼?


襄阳岘山俗称三岘,包括岘首山(下岘)、紫盖山(中岘)、万山(上岘),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岘山处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可谓一石一古迹,一木一景观。 据初步了解,从汉唐至清末,著名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一溪:檀溪

一湖:鸭湖

一渠:南渠(襄水)

一渚:解佩渚

一馆:桃林馆

一殿:雨师殿

二台:汉皋台、汉阴台。

二观:真武观、黄龙观。

二泉:龙泉、白马泉。

二关:凤林关、柳子关。

三祠:羊杜祠、唐宰相张公祠、忠节祠

三学院:洌泉书院、凤山书院、学业堂

三潭:菊花潭、岘山潭、万山潭。

三庙:羊候庙、汉主庙、伏羲庙。

四池:习家池、凤凰池、濯笔池、洗药池。

七亭:岘首亭、岘山亭、汉广亭、濯汉亭、渔乐亭、翊襄亭、仰止亭。

九洞:蛮王洞、刘秀洞、扁山老虎洞、豹子洞、谢庄洞、大米洞,还有流霞洞、广阳洞、过风洞。

九个名人故宅:习氏故宅、庞德公故宅、王仲宣故宅、杜甫故里、张柬之故园、皮日休故宅、徐庶故里、张子容故里、涧南园—孟浩然故居。

十多座名寺:谷隐寺、卧佛寺、岘石寺、檀溪寺、凤林寺、景空寺、甘泉寺、龙泉寺、延庆寺、黄龙寺、保堤寺、愆恩寺、白马寺、铁佛寺、龙兴寺、清凉寺、朝阳寺、万寿寺、尼姑庵。

清朝岘山十景:灵显石、龙虎岩、流霞洞、啸月台、甃子室、盘陀坡、古冰井、涤钵池、锁凤桥、归云岭。

《襄阳府志》将襄阳景致归纳为“十二景”,岘山叠翠 、汉江鸭绿、龙洞云深、檀溪清浅、铜堤夜月、铁佛晨钟、万山夕照、文选古台、隆中草庐、高阳池馆、鹿门高隐、堕泪晋碑。

还有岘山十六景:千年万山称上岘,中岘紫盖伏羲迹,栖霞啸月屹岘石,岘首羊杜美名传。马跃檀溪柳子关,真武黄龙山上观,刘表采药百丈南,虎头山上显英雄,望楚延庆寺相连,习池源头白马泉,浩然故里涧南园,蛮王洞内风光险,摩旗山中化石叠,扁山脚下菊花潭,赤松神陂仙人飞,始祖谷中诗像刻。

摩崖石刻甚多:李曾伯襄樊铭、南宋赵淳扫墓记事铭、堕泪碑、杜预记功碑、来将军去思碑等,岘石、苍岩、栖霞、啸月、楚岩等字摩刻仍清晰可见。

二十三名人墓:昭王墓、汉襄阳侯侍中习郁墓、晋太医王叔和墓、唐处士孟浩然墓、宋通判徽州赠少保王纲墓、元湖广行中书省左丞阿里罕墓、元翰林学士畅师文墓、礼部尚书任亨泰墓、都督同知王信墓、襄阳知府何源墓、山东副使宗理墓、礼部尚书艾福墓、刑部侍郎孔文英墓、广州府同知邵济墓、大理寺丞郑杰墓、封御史刘大经墓、子大理寺丞存义墓、御史曹璘墓、御史康庆墓、盩厔知县郑达墓、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墓、国军二十七师师长冯安邦墓、岘石寺景点是晋朝大将羊祜“平生游憩之所”。

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陆游、李梦阳、袁宏道等在这里留下了诗词歌赋。“据史料记载,羊祜每次看风景必到此处,和属下饮酒抒怀,终日不倦。一时兴起,还对属下邹湛等说,自有宇宙,就有这座山……我死了以后,泉下有知,魂魄还应该来游览这座山啊!”这里曾有襄阳百姓纪念羊怙的建筑羊祜碑、羊侯庙、岘山亭。羊侯庙“创自晋代”,后几经修葺。“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撰文《重修岘山亭记》,介绍了宋代重修岘山亭的盛况。”这里曾有闻名天下的古刹岘石寺。岘石寺兴建于西晋咸宁时代,与羊侯祠始建时间一致。宋代、明代都进行过重修,成为天下著名的宝刹。但是,这些古建筑随着战乱和其他人为破坏,基本上被毁灭。我们一行来到岘石寺景点,见这里只留下残砖、残瓦、风化严重的摩崖、断碑……最显眼的,就是巨大的岘石。

第一类,清乾隆版《襄阳府志》等有记载,共九处。

1、谢庄洞,今仙人洞。 “凤凰山(今郑家山),县西南五里。梁武帝立寺其上,今废。有洞曰谢庄洞,岩曰谢公岩。宋谢庄任襄,暇时出游于此。”据《襄阳县志》记载,“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墓初葬于城西龟山,后改葬城南仙人洞。”郑家山因而得名。洞上有谢公岩,六朝谢庄镇襄阳期间曾多次游此,峭壁之下有断崖悬出,形如虎口,石壁上有明朝戴蒙的“苍岩”二大字,因年久风化,不可辩认。

2.栖霞洞(今也称岘石洞、阳广洞)。“岘石寺,在县西八里。寺后有巨石耸然特峙,上题岘石二大字。石之南为栖霞洞,洞前多名人题咏,然已残蚀漫灭,不可识矣。过洞为啸月亭,今亦圮。”石洞位于襄阳城南4公里的岘山北坡。该洞系石灰岩溶洞,后经人工开凿,洞高约2米,宽1.9米,深4.6米。进洞后向东拐又有一室,洞口东西两侧分别刻有“栖霞”、“啸月”题刻,洞口的上方与两侧有题跋八块。在岘石洞西南约20米的地方,有一数丈高的的蘑菇状巨石拨地而起,上刻有“岘石”二字,每字约两尺见方,浑厚有力,故以“岘石”命名此洞。岘石洞东侧原有羊叔子亭,是为纪念晋朝镇南将军羊祜而修建,洞下山腰有块2500平方米的平地,为岘石寺遗址。遗址处现在还存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岘山寺石碑一通,记载此寺始建于晋代。自隋唐以来,历经维修。岘石背面有八百年前的游记摩崖,记载了阳广洞、壶天阁、栖霞洞、啸月亭等文化胜迹。

3.蛮王洞。“卧龙山(今岘山),山之西,其下为凤林关,故知凤凰名山,不当独指城南五里之山耳。山后有蛮王洞。”蛮王洞位于襄阳城南3.3公里处的岘山南半腰,又叫王莽洞,因传说王莽追刘秀的民间故事而得名 。洞位于岘山主峰南侧,为石灰岩溶洞。内有石刻像三组六尊,宋代题刻三块,其中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的一块,记载了郡太守游襄阳城南诸峰一事。“嘉泰二年重阳日,郡太守杨辅嗣勋、转运使浦叔献勉道、都统制毛致通亮之,晓登汉皋,历楚岩,饮洞前,东望鹿门,西俯紫盖诸峰,汉水绕出其左右,抚昔人之遗迹,慈滋之为胜绝也。”此为我市年代较早的石刻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

4、圣人洞,即至圣伏羲洞,今称歪头山老虎洞。“伏龙山(今俗称歪头山),县南二十里。宋曾巩知襄州日祷雨此山,有应。山上有伏龙庙,山中有圣人洞,相传唐时一老翁游此,形貌异常,因以名洞。”

5、麝香洞。“百丈山(今曹家山),县南三十里。旧传山上有麝香兽,刘表尝遣人采药,遇坎穴得麝香数斗,如石莲,磬香芳馥,非人间所有。元兵逼襄阳时,宋来兴国以百艘侵百丈山,即此。”

6、碧云洞。“檀溪,县西四里,即汉先主乘的卢越过之溪也。溪南有碧云洞,溪西为水镜庄。”

7、甘泉洞。“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冽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

8、黄龙洞。“县南四十里。与西南诸山迂回盘结,下有黄龙洞。”

9、太虚洞。《路史》云“赤松家于石室(太虚洞)之下,神农行弟子之敬,今襄阳之境也。”传说赤松子居住在襄阳岘山诸峰之大朱山的石室中,能够在烈火中行走,随风雨自由上下。赤松子既是上古第一仙人,亦是神农、黄帝、帝喾和帝尧之师,还点化过炎帝少女赤灵、长桑君、墨子、张良与黄大仙等。被称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第二类,自然实体洞,有民间传说故事

10、仙子洞。《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有一日赤松子游历到蔡阳在湖畔小憩,梦到了赤龙卸下角伏身而来,之后不久炎帝少女就慕名来到襄阳,居住在小朱山岩洞(仙子洞)中,追随赤松子修仙。

11、刘秀洞。亦俗称老虎洞,位于孙家冲卫东机械厂上首,双背梁子西侧半腰处,荆条密布,不易被发现。传说中的“王莽追刘秀”的“刘秀洞”就指此洞。传说刘秀在枣阳起兵后,王莽带兵追赶到岘山,晚上王莽住在蛮王洞,刘秀住在此洞。第二天,王莽追到万山,问当地樵夫,这是什么山?樵夫回答叫万山,又往前追了一程,王莽又问当地人,这叫什么山?当地老百姓回答,叫千山。王莽叹了一口气,追了千山、万山都没追上,看来是追不上了,于是不再追赶。刘秀逃脱了王莽的追捕,三年后取得了胜利。

12、大米洞。大米洞在习家池谷隐寺后半山腰。这儿过去有白马泉流经,向南浇灌20里地,所产的大米称为“贡米”。传说在寺后的半山腰上有一个洞,每天向外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可供寺内和尚及来寺朝拜的香客食用。但是后来有一个和尚贪心,想把洞扩大多流些大米。不料他把洞扩大后,不但没有更多的大米流出,反而洞里连一粒大米也不流了。这个故事有些像白马泉的经历。1958年时,当时的村干部为了使白马泉浇灌更多的良田,用炸药包炸白马泉的泉眼,结果反而使泉水越流越小,好心办了坏事。第三类,自然实体洞,相关资料有记载

13、扁山老虎洞。扁山老虎洞位于岘山第一高峰扁山的西南陡峭处。因为扁山海拔459米,在市区诸峰中海拔最高,所以历来为登山爱好者必登之地。人们来到扁山,一是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二来是寻找老虎洞。洞不大,不到10个平方米。但由于位于岘山主峰之上,所以也是“岘山第一洞”,因此名气很大。

14、豹子洞。在陈家冲原水泥厂石灰石矿场之上,有一个垂直向下的石灰岩溶洞,上口细小,下部较大,深约10多米。据冲里人讲,在抗日战争时期,洞里可藏四五十人。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只豹子在洞里居住,每晚出来捕食猪、羊、狗。为了除害,村里人乘它熟睡时,用大石盖住洞口,再用枪从孔中击毙了豹子。以后,人们俗称这个洞为豹子洞。可惜的是,由于前些年开山炸石头,现在洞已不存在了。第四类,自然实体洞,相关资料无记载

15、龙王洞。既是观音洞在岘山南观音阁附近,洞不大,由于观音阁是佛门盛地,所以洞中供奉着观音像,供香客供奉。现在洞中重新修缉,冬暖夏凉,加上观音阁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又是大诗人孟浩然的老家,所以此洞值得一看。第五类,以洞命名,非自然实体

16、响水洞。响水洞虽然叫洞,但实际上是旧时南门襄水往护城河灌水的水闸,开闸放水时声音很响,被老百姓称为响水洞,现在襄水和护城河已不通,水闸已废弃。据《襄阳县志·岁修章程》一文记载:“宋郭杲旧设二闸,盛涨之时闭北闸,开南闸,放浑水入汉(汉江);大水既退,则闭南闸,开北闸,导清水入壕,方法极为尽善。”

在上述十六个洞中,麝香洞已消失,可能被拓荒百丈山移平。扁山老虎洞和豹子洞由于开山炸石,今已不存。碧云洞也由于炸石,只存在一部分了。太虚洞和仙子洞尚未发现。响水洞非自然实体,不能算洞。

岘山洞穴的重要价值洞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实体,而且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旅游中具有重要作用。

洞穴的景观价值。如蛮王洞,洞虽不大,但里面喀斯特溶洞地貌特征却十分突出。洞分前厅和东西二支洞,洞内正面就是一尊大的钟乳石柱,洞中还有不少的钟乳石柱、钟乳石、石瀑、石笋陈列于洞顶或洞壁之上。如果往里探,说不定洞还可以往前沿伸。刘秀洞洞口高2.5米,宽0.7--1.8米。在进口的正方石壁上有浮雕罗汉一尊,高约35厘米,宽40厘米左右。从进口向洞内走6--7米后,洞室垂直分成南北二洞,南洞深约7--8米,有一丝光线透入,像是一个天窗;北洞光线较暗,约10多米,需要打着手电筒才能看清。洞内很潮湿,洞壁上有几个小型的钟乳石。仙人洞为石灰岩溶洞。洞深约15米左右,高3--5米,总面积约30平方米,本身就是一处风景名胜之地。明襄阳知府冯若愚在《谢公岩表》中写道:“岩在岘麓间,若布楹欹,若卧甕礧,若落悬削,若突、若砥、若撑、若劈,极态尽状,不可名喻。蒙翳蔽亏,根干砑亚,路穷望极,不辨土石,则又大奇矣!”

洞穴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襄阳府志》记载的七处洞穴,都是对历史的重要记载和传承。如碧云洞见证了马跃檀溪的重要历史事件,麝香洞见证了刘表采药和宋元大战,栖霞洞、仙人洞、蛮王洞摩崖石刻及佛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栖霞洞旁岘石有一块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石刻 “程九万诗并记”,“山旧有阳广洞、壶天阁,戎帅新加葺修,复搜抉两旁岩穴之秀,为栖霞,为啸月,为琴几、棋台,尽发兹山之秘。既成,约漕及余来观,相与叹赏久之,但恨未能引泉耳。戎帅欲余著语,因成五十六字,附行记,并题厓壁。帅守池阳程九万鹏飞书。漕桐乡朱致知仲格,戎帅河阳赵淳清老。时庆元丁巳端午日。其诗曰:苍厓绝顶俯晴川,佳处潜开小洞天。琴几棋台谁是伴,霞栖月啸恍如仙。凿山见骨雅多石,巡涧□□盍引泉?留取摩厓今始□,勒铭他日似燕然。”郑家山仙人洞摩崖凿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五年(1199年),反映了南宋京西北路招抚使兼鄂州都统制赵淳纪念在襄阳抗金死难将士的情形,全文为“庆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将殁土于岩亭之野,酹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蛮王洞有宋代题刻三块,其中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的一块,记载郡太守游襄阳城南诸峰一事,“嘉泰二年重阳日,郡太守杨辅嗣勳、转运使蒲叔献勉道、都统制毛致通亮之,晓登汉皋,历楚岩,晚饮洞前,东望鹿门,西俯紫盖诸峰,汉水绕出其左右,抚昔人之遗迹,知兹游之为胜绝也!”

洞穴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蛮王洞摩崖石刻记载“汉水绕出其左右”,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探谢庄洞所作的名诗《登谢公岩》说:“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都反映了汉江在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道前从岘山脚下经过的历史事实。(四)洞穴的定位功能。岘山过去寺庙很多,素有“一里有三寺,走寺不见寺”之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寺大多倒塌或毁坏,所以确定这些寺庙的遗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洞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依据,如甘泉寺有甘泉洞,黄龙寺有黄龙洞,岘石寺有栖霞洞。不仅如此,洞穴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作品起到重要作用,如孟浩然曾有诗说“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岘山只有蛮王洞和刘秀洞有“石髓”,从孟浩然的家与洞的距离及蛮王洞“石髓”远比刘秀洞多、附近有龙泉寺的情况看,描写的应该是蛮王洞,据此,龙泉寺和菊花潭的位置也就此确定。

木雕机器多少钱一台

宠物兔吃什么东西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