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紫砂壶的“焐灰”技艺:瑕疵是必要条件吗?

12-15

紫砂壶的“焐灰”技艺:瑕疵是必要条件吗?

“焐灰”起源于唐宋,最初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出现的。据范成大在其《吴郡志》中记载:“焐灰,紫陶欠烧,须用草灰覆盖重新焐之。”当时若紫砂壶烧制不当,常会出现花泥、磨痕等瑕疵。为遮盖缺陷,工匠们便想出用禾秆灰封存壶体,再次进窑焐烧的方法,经过二次烧成,壶身表面便呈现出墨玉般的黑色。这便是“焐灰”的雏形。

一、“焐灰”的由来

南宋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提到,建窑制瓷之处“多焐灰于内”。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更是详细描写了焐灰全过程:“砌瓷窑成,先取紫粘泥和之……俟熟,即取谷糠盖满器表,复于窑中焐之,瓷器乃黑若墨,光润而更厚实。”可见当时焐灰技法已日趋成熟,被应用于多种陶瓷烧造,极大增强了成功率。

至清代,焐灰工艺更加完善,色泽效果也愈发出众。以紫砂大师程寿珍的作品为代表,其焐灰紫砂尤为罕见,深受藏家青睐。一时间,焐灰高古兼备的独特魅力,深深折服了后人,这“不白之冤”始解。

二、焐灰的工艺流程

焐灰看似神秘,其工艺却出奇简单。整个流程可概括为四步:配料、烧成、冷却、二次烧制。

首先,根据不同泥料的铁含量配制木炭粉等物,朱泥和紫泥含铁量高,适合直接配制;而段泥和绿泥含铁量低,很难成功焐灰。

然后,将已成型的胚体置入窑内,控制在1200—1300摄氏度烧制6—8个小时,出窑后静置降温。这一步骤与常规烧制基本相同。

待胚体冷却后,便可进行关键的二次烧制。将坯体置入钵内,用之前配制的木炭粉严密包裹,密封后再次入窑。此时窑温控制在900—1000摄氏度,时间2—3小时。木炭粉在高温下释放CO气体,与坯体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最终结晶生成黑色的Fe3O4。

出窑后,静待完全冷却,清洗表面残留物,整个焐灰工序便告完成,壶身呈现出温润的乌金色泽。



三、焐灰的市场缘何火热

焐灰这个古老工艺,近年来却火爆紫砂市场,深受藏家喜爱。其风靡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焐灰成功率大幅提高,废品率明显下降。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焐灰工艺不断优化。更重要的是,自动温控与计时设施的引入,使操作标准化,从而有效控制了产量与质量。

其次,焐灰效果独特,深得消费者青睐。那温润的黑色,犹如墨玉般晶莹剔透,十分惹眼。特别是纹理细腻的老料壶经焐灰后,简直灵动多姿,让人爱不释手

最后,焐灰本身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装饰工艺,并无任何有害添加剂,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这与当前消费升级,回归简单、天然的大趋势不谋而合。

可见,焐灰之火热,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它为古老的紫砂工艺注入了新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四、焐灰的鉴赏要点

焐灰虽美,也不乏造假欺诈。因此,正确鉴定才是藏家的必修功课。购买时,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

看色泽。真正的焐灰呈现墨玉般的青黑,既不死板,也不泛红。若是全黑或深灰,极有可能掺入染料。

看质感。高古优质的料经焐灰后,质地更似玉石,触感细腻冰凉。劣质或加料的壶则手感粗糙,缺乏这种“玉冷琢磨”的气质。

看断面。真正焐灰的断面应与外表略有不同,还保留原料本色。而全色牛奶黑的则多为染黑。理想状况是红色或青灰体现于壶底与壁体,与外表墨黑形成对比。

通过上述鉴别法则,藏家可初步识别真伪,避开那些“不白之冤”。当然,经验丰富的老手,还可通过声音、重量等细微差异进一步判断,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与实践了。

佩戴斑彩宝石功效

千眼菩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