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道德经》五十一章深度解析

05-12

《道德经》五十一章深度解析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喜欢哲学思辨的注释家对此章爱不释手,甚至欣喜若狂。老子终于讲出了最深刻的真言,道和德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第40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章讲“道生之,德蓄之”,并又说“物形之,势成之。”

此章是道德总论。第21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传播道的法音,为德的呈现作了铺垫。第28章则直接宣说“常德”,此章才道德合论。

老子《道德经》的二大主题道和德既分又合,此章经文宣说了道和德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依据,在化生宇宙万物的过程中,道和德是密切配合的。老子在玄同大定中所实证的宇宙万物的模型完全呈现出来,并且离开了本无论、齐物论、气本论、语义学,以一种朴实的更为世人的心智和肉眼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述说道德分工合作创造宇宙万物的分解过程。

最后以尊道贵德作为修行的根本目标,究竟地与现实地对接,呈现一个道为本原,德为滋养的有形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老子显然不仅关注“窈兮冥兮”的道,而且关注道生万物的每一个阶段(细节)。

第五十一章

第一段: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第二段: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三段: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四段:

故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段:

长(zhǎng)之、育之,

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第六段: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zhǎng)而不宰。

是谓玄德。


此章经文分为五段。第一段经文: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道是本原,是第一要素,是第一父。王弼注:“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物哪里来?当然是生出来的。生出来就结束了吗?不是,还需要畜养,经过畜养才会有雏形。雏形还很脆弱,需要培育才能成形(完整的形)。生从哪里来?从道而来。畜,就是孳畜。

这里老子借用生物学的概念,很可能是孩子生育而如此叙说。既然是借用生物学来说法,畜的含义就是精卵结合成胚胎,而不是抚养。“畜而后形”的形就是胚胎雏形不是长大后的成形。“形而后成”就是胚胎雏形发展为最后的成形(比如“人形”)。从精卵结合到胚胎雏形,从胚胎雏形到成形(人形),这是怎么来的?背后的第一父是道。

德是第二要素,是母。“何而得畜?德也?”胚胎雏形怎么形成的?从德而成,德就是母。老子此时心中所想应该是道为父,德为母。那个时代是父权第一,母权第二。真正的生物学不会这样认为,所以老子还是在社会文化中吸取理念。

物是第三要素。“何有而形,物也。”这个形不是胚胎雏形(受精卵),而是发展出来的成形(人形),这需要营养物质供应,没有营养物质供应则不能成长为人形。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证明物质就是能量,世人认为物质和能量是二,爱因斯坦证明是一。物是能量的一种存在方式,形是物的转化,因此形也是能量的表达方式。

势是第四要素。“何使而成,势也。”为什么能够从胚胎雏形发展出人形?这是由于势。势是什么?陈鼓应列举了三种解释。一,是指物所处的环境。气候差异,陆地海洋等。(蒋锡昌主此说)二,力。陈柱说:“势者,力也。”势力就是代表。力是自然力还是内在的潜力?二者都是。三,对立,包括彼此关系。对立二者之间的某种均势,如阴阳的均势,交通成和。

实际上势的解读还有很多种。势既然是第四要素,当然很重要。老子实证的道是个量子化宇宙模型,虽然是道生之,道是第一因,是第一父,但一旦发动(反者道之动),必然是或然的,随机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不是单一直线式的,由初始参数可以“决定论式的”把后面的无限时间的结果推演出来。所以老子说“大直若屈”,又说“曲则全”。

势就是随机论的因素,曲是对决定论的否定,是对随机论的肯定。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随机性,不是决定论。科学家原来有一种愿望,就是认为只要计算机的速度足够快,就能依据一组初始参数推演出今后几千年几万年的任何地点的气象参数。决定论就是这样认为的。

但后来科学家提出了蝴蝶效应,只要澳大利亚一只蝴蝶突然起飞,就会在北美洲刮起一阵飓风,使所有的推演失效。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抵不过一只蝴蝶的扰动,而蝴蝶是否起飞是无法预先推算的。世界上的蝴蝶有这么多,即使初始参数是正确的,计算机的速度也满足要求,算法完全可靠,还是不能推演明天的气象,更不用说千万年后的气象了。

老子把势作为第四要素,是深懂随机论的。我们知道的只是概率,而不是某一个粒子的运行轨迹。粒子的运行轨迹由随机论决定,这就是势成之的一种物理学解读。即使夫妻恩爱无比,也不能决定何时怀孕,更不知道孩子将来是科学家、哲学家、医生还是乞丐。

如果是决定论而不是随机论,老子只要说:“道生之”就可以了,更不必说“势成之”。从广义来说,势是一种场。牛顿把势看成是一种力,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把力理解为一种场,万有引力是空间弯曲的结果,而不是神秘的“超距作用”。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上的伟大发现,但人们一直质疑万有引力的具体机制是什么?难道是神秘的超距作用吗?万有引力定律把上帝的作用否定了,但超距作用不是与上帝的作用有点类似吗?

到了爱因斯坦才解开万有引力的本质不是超距作用,而是空间弯曲质量使空间产生弯曲,其他物质经过弯曲的空间,自然会顺着弯曲的曲面前行,外人看起来似乎就是万有引力。势作为一种力,实际上就是场力。

对于生物学来说,生物圈是一种势。达尔文《物种起源》没有成功解读长颈鹿的脖子如何变长的机理,因为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脖子是一点一点逐步变长,是几百万年渐变的积累过程。后来生物学家用突变来解释长颈鹿脖子变长的难题,长颈鹿脖子变长,是因为突变导致它在生物圈中占据觅食优势,这个突变被保留了下来。

是突变而不是积累,造成了今天世人看见的长颈鹿的脖子如此之长。动物学家关注了长颈鹿的长脖子,大象的长鼻子更加值得关注。大象的长鼻子才是神来之笔,非常有艺术家的灵感。如果你缺乏灵感,只要细想大象的长鼻子,就知道灵感无处不在。脖子是灵感的杰作,鼻子同样是灵感的杰作。

“势成之”必须考虑生物圈所占据的位置优势,无机世界是否也有类似的生物圈的作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元素呢?为什么有元素周期表呢?本原上的一与现实地的多(多样性)完美呈现,生物的多样性和原子的多样性是否处于“势”的作用?宇宙万物是唯一性和多样性的完美结合。上帝是唯一性,但上帝讨厌唯一性,而喜欢多样性,这个上帝就是道。多样性才有势的存在的必要性,在唯一性中势就失效了势是多样性,是生物圈,是相互性。

势代表一种必然性,是量子力学的必然性,即概率的必然性必然性中包含了随机性,概率的必然性与随机性是不冲突的,古典物理学的决定论式必然性与随机论是冲突的。《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孙子对势在战争中的作用非常重视。用好势是一位伟大军事家的必备能力。

老子把势放在第四位是有深意的,因为势的力量更容易被世人所推崇。世人很难理解道和德,但对势是不陌生的,甚至会走向势的极端主义,这就是韩非子。韩非子把国家治理解读为势和术二大要素,根本不把道和德放在势前面。韩非子研究老子《道德经》,写了《解老》和《喻老》二篇,把道直接简化为势和术,把德抛到九霄云外。一旦把势放到宇宙演化的第一要素,这宇宙就陷入混乱。和谐将遭受破坏。

语序上看,“物形之,势成之”改为“势成之,物形之”更好理解,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万物生论论四句偈更为对应。道德是无形的,势是无形的,而物是有形的。万物显形之前,已经经历了三个无形的演化阶段。此章老子显然是以动物学(人)的生长过程为喻说法,非常具体。

王弼注:“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因是道德的本因力,势是道德的演化力。后羿张弓搭箭,一旦发出,箭就飞向目标,中途不可能停止。这里感受到势不可挡,这就是“势”。有了势,无物不成,后羿的箭必然击中目标,这叫“羿之彀中”。因就是箭,没有箭,后羿也毫无办法。

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胚胎雏形之所以生出来,又发展出人形,都是有来由的,有原因的。佛教推演宇宙万事万物的生存演化,都是因果相应的因果规律。无因则无果,有因则有果。王弼没有用“因因”,而是用“因由”,二者相同。

因因就是因物之性,简称因因,或称因由。佛教说“如如”,道家说“因因”。王弼注的“因”是特殊术语,“由”也是特殊术语。借用因和由二个特殊术语,解读宇宙万物的成因就一目了然。借用“势”这个特殊术语,成因后的演化就清晰可见。

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极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各有称焉。”因是本原力,由是因的直接演化力,是单一的,而势则是多样性(生物圈、环境)的。但这一切都归向于道,都是道所生。心智如此推演,就必然推出道。王弼上章注“动常因也”一直贯穿全部注解。因是追溯,人具有强大的追溯力,在追溯力的作用下,一切都历历可见。

道是因追溯力而呈现出来的。道是神秘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法触及,但寻找宇宙万物之因,道就隐藏不住了。姜太公钓鱼,鱼竿一动,顺着钓线往前看,终于看到鱼钩上有一条鱼。道就是这条鱼。这种推演的方法使神秘无形的道浮出了水面。从末流追溯就看到本源,从本源往下看,就看到宇宙万物的各自的因(第二层级的因),就有各自的名称。世人所见的宇宙万物就是如此来的。

王弼注思路非常清晰,“真得老氏之学欤!”(宋赵说之)另一位研究家熊克说:“王弼所注言简意赅,真得老氏清净之旨”。上述注解可以窥见王弼的实证工夫和细微的心流。

河上公注在王弼(226年-249年)之前,早于汉末张道陵(34年-156年)《老子想尔注》,但迟于汉严遵(约前80年-后10年)。河上公注值得领会。

“道生万物。德,一也(严遵注“得一”:一,其名也;德,其号也。)一主布气而畜养。”老子的“道生之”,河上公直接注为“道生万物”,言简意赅。“之”即万物。

第二段经文: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诞生需要四个要素,道和德是核心要素,物和势是辅助要素。讲完四要素,老子及时刹车,又恢复到核心要素,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点出了《道德经》的最高教义。老子说法之妙令人赞叹不已。“遵道贵德”一句经文,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就展示出来,这句经文是每一个华人修行的指引,一千年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在社会治理上,道代表法制,德代表对法制的绝对遵守。

在科学研究中,道代表法则,德代表求真的精神。老子以四要素论来详细宣说道生万物的全过程,使世人更加有现实感,因此也增加信心。但老子又以尊道贵德为指归,显示道和德才是本原性的,物和势是补充性的,这样的区分对领会宇宙万物的真相很有必要。尊道贵德的信仰成为华人文化的核心,仁义则是次一等的价值观。第38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尊道贵德意义相同。

第三段经文: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此段经文老子进一步宣说“尊道贵德”的第一教义,“莫之命而常自然”,有的版本是“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世人会问:为什么要尊道贵德?老子再次回答:“本来如此。”任何人间的高贵职务、爵位都是有来历的,或者是继承,或者是任命。道之尊、德之贵不是继承,也不是任命,而是来自于最高法则:自然。不仅是自然,而且是“常自然”。自然是《道德经》的丹书铁券,是宇宙最神秘的,自然就是封口令,是棒喝。

王弼注:“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这是对第25章“道法自然”的解读,就是语言用尽了。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法自然”就是道不法什么,或者说道法自己。道法自然是再次重申道是“独立不改”的,唯一的,无法超越的。道是万物之因,但道本身无因,道就是第一因。《道德经》中“自然”有四处。

常自然只有一处。“自然”和“常”合称是最为高贵的,老子显然把“道之尊、德之贵”视为第一教义,最高贵的教义。因此尊道贵德是修道士的终极修行目标。自然概念是“无称之言,穷极之辞”,

第四段经文:

故道生之,德畜之。

老子再次重复此章开始的教理,重复是《道德经》说法的一种教法,而且在第一章中同样出现。有些注释家一看见重出就下意识的认为是“错简”,殊不知老子的深意。此章“道生之,德蓄之”就重复出现,显然是重申不已。此处重复第一是引起修最高法的弟子们高度重视,第二是引出下文。下文就是生命诞生和成长的全过程,主角是人。“人为万物之灵”是最古老的华夏圣者的第一准则,老子显然把人放在最高处。老子是平等主义者,但对人的特殊眷顾显而易见。

第五段经文: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复之。

按王弼的注,道和德首先“生”出胚胎雏形,然后初步在娘胎中成长为人形。“成形”是在娘胎中完成人形,而不是出世以后。所以此段经文就宣说出世以后的养育呵护全过程。

经文:长之、育之。长之,出生以后,要照顾婴儿成长;育之,哺乳,供其营养。司马光注玄学大师杨雄《太玄》说“乳养万物”,育就是乳养。

经文:亭之、毒之。亭,立也。亭之,管束指引,得以自立。毒,犹神农尝百草,诸毒亦尝,经历生死考验。毒之,严苛锤炼,使成大器。“亭之、毒之”最为奇特,仅此一见。庄子中有“无门无毒”,毒与窦通,与此亭毒不同。王弼注:“谓成其实,各得其荫庇,不伤其体矣。”河上公注:“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而已,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六句都是养育呵护,似不确。

多数注释家注“亭之、毒之”或依河上公“成之熟之”,或依《仓颉》《广雅》作“定之安之”(《仓颉》“亭,定也。”:《广雅》“毒,安也。”),甚不确。前四中有“势成之”,后六又出“成之”,令人费解。“成之孰之”的“成、熟”意义区别亦不大,如此解读则前四后六重复拖沓,不和经义。训诂学虽然重要,但在解《道德经》中训诂学反而误导甚多,因为《道德经》是契悟的心法,文字的意义并不大。


“养之、复之”,此句极为重要。“养”是培养人格,滋养生命,长养德行。“复”是修复真性,全其神明,缮性之谓。由于“亭之、毒之”的误解,此句的重要性亦被忽视,十分可惜。“复”不作“覆”,“复”在老子心法中是关键的修法,“静曰复命”(16章),人虽然显形,但可以修复性命之初,成就无限可能,此是“大妙”。如果不能复命,则显形就是死刑宣判,如果能够复命,则显形未损性命之真。

《道德经》是修心复命的经典,这是不可更改的主旨。此章义理与第25章和第42章相贯通,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没有特别宣说人的出世。第25章宣说了人为四大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实际即使人“法地、法天、法道”,这就是“复之”。此章特别宣说人出世的大事因缘,最后归结为修心复命,正是“复之”的内涵。此章经文以人为主角,以父母育儿为喻,父母神圣结合,诞生生命胚胎,呱呱堕地,长养哺育,人格锤炼,养生缮性的全过程。错一字而误后生,岂可不慎。

道生之”是本原性的“生”(道生一),“德蓄之”是阴阳始分的生(一生二),“势成之”是阴阳神圣结合的生(二生三),“物形之”是和气凝聚而显形(三生万物)。气是穿越无形和有形的,气本论是老子的基本理论之一。“物形之”即“三生万物”,是气的穿越性才能成就的,没有气的穿越性,物形之、三生万物则不可能。

气“聚而成体,散而成章”,凝聚则有形体,散开则是万道光芒,最后化为虚空无形。孔子拜见老子,称“吾今见龙”,所见正是“聚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的真龙。“凝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关键过程,气打通了有形与无形的边际(徼),即徼即妙,即妙即徼,妙徼等持。有形和无形,就是显形和未显形,本质并无二致。

马祖道一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马祖道一把“色”和“心”的理说清楚了,因有心而显色,若无心则色不显,色不显则不有,如此则“形”的本质也清楚了。色是广义的,形是狭义的,物更为狭义。

“势成之”值得细细体会。“成人”有娘胎中成人形和出生后长大成人二种不同含义,需要注意。前四后六,秩序井然。前四是娘胎中,后六是出胎后。“养之、复之”是关键一步,虽然显形(形之、成之),但犹可复性,恢复到“道生一”的初始时刻,这就是“复命”的含义。前四后六构成生命的闭环,此是大妙。


老子讲授《道德经》应该有很多次,甚至几十次。每一次讲述有所不同,不同的弟子记录的文本有少许差异,这不奇怪,但义理是一贯的。

第六段经文: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经文:生而不有。世人生而有之,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但老子认为更应该视为社会的孩子,教育孩子也是为社会教育孩子,教育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道德经》的价值观。父母为社会教育孩子是“生而不有”的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就是最伟大的父母。“生”是赐予生命。

经文:为而不恃。培养孩子长大是“为”的内容,与赐予生命不同。“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都是“为”的具体内容。父母都做到了,父母也许有养儿防老的意识,但道没有这样的意识。这就是为而不恃,道就是最无私的父母。

经文:长而不宰。父母把孩子养大成人,这就是“长”(使孩子成长),父母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儒家文化是唯父母之命是从。但道没有人间父母的主宰愿望。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不需要以主宰者的身份来莅临人间。

经文:是为玄德。王弼注:“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故谓之玄德。”王弼明确的说,道的恩德是存在的,故说“有德”。但没有“”,道没有显人形,没有发号施令,没有要求世人感恩的愿望,世人也找不到这位恩主,这就是“玄德”。

河上公注:“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见。”道的恩德已经施行,但在玄闇中,世人的感觉器官是感觉不到的。《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有了上天的护佑,人就万事大吉,无往不利。道的玄德如同神明的护佑,世人虽然用感觉器官感觉不到,但应该心存感激。

《道德经》三次宣说“玄德”,可见玄德地位之高。老子在实修中实证玄德是至高无上的,世人对父母的有形尚且恩德感恩不尽,更应该对无形恩德感恩不尽。只有心存对道的玄德的感恩,才是真正懂得感恩的人。老子三次宣说“玄德”(10章、51章、65章),要世人学会感恩。只有怀有感恩的心,才是修行的开始。只有怀有感恩的心,才能见道。

经文争议:

(1)“亭之、毒之”,此句严遵、河上公、释德清本作“成之熟之”。有人认为王弼本有文字舛讹,但帛书本也作“亭之毒之”,显然经文是自古传下来的。此“成之”与“势成之”明显重复,是不解“亭毒”而误改。

(2)“养之复之”,王弼、河本作“养之覆之”,此据帛书、释德清本。“复”是复其真性,“覆”是覆护,二者不同。“覆”与“长之育之”意重复。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道父德母的无上教法。

有一个一切全无的纯无时代,

后来慢慢有了虚空,

后来又慢慢有了人。

世人啊,你们不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因此你们不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

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在修心复命的正道上。

纯无的那个远古啊,

道一直在运行无碍,

但道是有慈悲心的,

因此动了一念就有了德。

从此成就天地万物的因缘已经具足,

慈悲一念结成了胚胎,

胚胎在玄母的腹中渐渐发育出四肢百体,

最后心识成熟,

可以与玄母对话。

形体是气基凝聚而成,

道安排了胎儿的性命轨迹,

这是无法领会的必然性,

这就是胎儿形成和发育的来历。

所以虚空法界以道为最尊,

天地万物以德为最贵。

道最尊,德最贵,这不是出于天帝的命令,

而是道德超过八万大劫的自然性所成就,

这就是道生德蓄的因缘。

胎儿在母腹中成熟了,

降生的神圣时刻到了,

随着一声呱呱的哭声,

一个幼小的生命诞生了。

道化为严父,德化为慈母,

严父保护婴儿成长,

慈母以乳汁哺育婴儿。

严父慈母给予他人生的指导,

以培养孩子的人格,

使他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

让孩子经受最严苛的考验,

经受死去活来的锤炼,

成就强健的体魄

和不屈的意志。

道父德母的慈悲无限,

看着孩子形体长大,

用智慧和慈悲的法音呼唤孩子的灵魂,

成人的孩子开始滋养自己的德行,

不敢远离祖先的教法,

他的妙心开始生起,

知道自己的身体只不过是显形而已,

显形总要归于毁灭,

修复自己的真性才是唯一的追求,

他安住于甚深禅定中,

观察自己的前世今生,

在禅定中听到了道父德母的呼唤,

灵性渐渐苏醒,

妙心无量无边,

形体慢慢消散,

唯有妙心才是唯一的真实,

此时他与道父德母相会,

大光明照遍虚空法界,

美妙的音乐传颂无疆。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玛丽鱼是热带鱼吗

董其昌书法价格一平尺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