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近年来 ,人们在研究古代珍贵文化遗产诸如书画、陶瓷、玉器的同时 ,对古代砚台也给予了极大关注。砚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一个大可探求的知识领域。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特点于一体 ,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砚的历史
砚的历史悠久,是由原始社会研磨器演变而来 ,逐步形成的专业书写砚,主要用来磨墨,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 早的砚台为 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石砚,是一菱形鹅卵石制成,形制简略,带有原始社会研磨器的痕迹。
汉代早期的砚多与战国、秦代相似,此后出现了纹饰,下有三足,上带有盖。这一时期的砚,砚盘及砚盖上多有比较立体纹案,此外有些还有铭刻文字,如河南安阳出土的带盖龙石砚,两汉时期还有长方形的石板砚,在形制上已显示了美化的趋势,完成了从研磨器到书写砚的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质地初次发生变化,瓷砚成为研品中的新成员,江南地区广泛出现青瓷砚,多为圆形盘状,下有三蹄足,到南北朝时期又多为五足砚,除瓷砚外,这一时期,还有陶砚比较多。
隋唐五代时期,成为砚台发展的重要阶段,砚石原料也有了重大调整,人们发现并开采出更加优良的砚材,取代了过去的杂石砚材,这些优良的砚材有,广东肇庆的端石,安徽歙县的歙石,山东临朐的红丝石等,除此之外,砚的制作水平也在有了极大地提高,砚的形制也有了诸多改变,但主要还是以“箕”形为主,也称“风”形砚,这种砚形研制主要是为了使用功能。
宋元以后,砚的形制、纹饰雕刻日臻精美,主要是围绕着实用性与艺术性来变化,当然这也与同一时期其他种传统艺术的发展分离不开,因此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的风格和特有的艺术风貌。宋元时期砚的形制基本为隋唐砚形的延续和演变,造型端庄,风格典雅,唐代的“箕”形砚到了宋代已经演变成长方形抄手砚,成为了宋代的主要砚式。
明清时期,砚的品种增多。出于艺术性的需要,像翡翠、象牙等一些不适合研磨的材料也被拿来当砚石材料,砚台的形式也改变了以往单纯实用性的特点,在雕刻手法上更讲究精巧细致,由原来的古朴趋向豪华,简略趋向繁荣,尤其后期更加明显。从此砚台由质到形完成了工艺化、艺术化的进程。
砚台的种类
按照砚的材质,可以分为石砚、陶砚、木砚、瓷砚、铜砚、铁砚、玉砚、水晶砚、金属砚等。
按照产地,又可将石砚分为端砚、歙砚、苴却砚、洮河砚、贺兰山石砚、 青州砚等。
端砚
苴却砚
贺兰山砚
澄泥砚
兰亭砚
时代在不断前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在前进的历史洪流中发生变化,以顺应时代的的要求,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也为制砚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传统制砚工艺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时代特征不断改革创新,其中“兰亭砚”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今我们在用毛笔书写时,会面临一系列的“糟糕”问题,比如说毛笔、墨盘长时间不用,会干,清洗毛笔磨盘时,会“池水尽墨”,费时,费水,费力等。
为解决这些麻烦,我们通过多年书法工作实践,并结合传统制砚工艺,研制出集砚台、笔架山、护笔和护墨功能为一体的“文房又一宝”——兰亭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