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双龙杯”
鸳鸯玉雕双龙杯,杯体圆如满月,圆润剔透,口径9公分左右。杯体两面正中刻有篆体“寿”字,两侧各有两条夔龙环绕。杯口环绕一圈“万”字花纹,寓示“万寿无疆”之意。寿字、夔龙、花纹均用浅浮雕。两耳为龙形,龙有头有尾,龙背弓成圆形,灵动矫健。杯有圆形底座,古朴厚重。鸳鸯玉雕双龙杯呈“双龙捧月”之形,整体突出双龙及“寿”字,古色苍颖,端庄大气,浑然天成,美不胜收。1982年,鸳鸯玉雕“双龙杯”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给来华访问的尼泊尔国王。
1978 年前半年,酒泉工艺厂厂长伍福(音同)到武山县来考察鸳鸯玉产业,武山县委书记王义贤让当时唯一搞轻工业的山丹农具厂负责接待工作。接待完后,山丹农具厂厂长兼书记陈自福很高兴,想:“咱们离山丹矿区这样近,咱们自己也腾出个车间,投资一点钱,办个这样的车间,试一试。”决定之后,组建武山县山丹工艺美术厂,并于1978年后半年派出十二三个人前往酒泉工艺厂学习玉器生产技术,学习三个月,于1978年底学成归来。1979 年初,山丹农具厂开始尝试制作夜光杯,接着招了十七八个高中毕业生,于 1979年后半年专门制作夜光杯。当时设备简单,技术落后,1979 年过年时,十几个工人制作了一批夜光杯,这个时候的夜光杯初具雏形,像石臼一样,大概有个型,杯体有5毫米厚,给全厂40多个工人一人发了一个。1979年后半年,山丹农具厂改名为山丹工艺厂。
1980年后半年,武山夜光杯基本成型,虽然产量低,做工粗糙,比不上酒泉工艺厂的完美,但已经初具规模,能够生产。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旅游市场上工艺美术产品非常稀少,武山夜光杯在酒泉销路很好,深受欢迎,于是山丹工艺厂开始大量招人,大力发展夜光杯。
1980年9月,山丹工艺厂又派出4人到上海市南汇县彭正公社玉模厂学习玉器雕刻技艺,2人专门学习水工(雕刻),2人专门学习抛光,4人于1981年4月份回来,共学习了8个月。回来后,山丹工艺厂采购了3台苏州产的玉雕机及现代化的金刚工具,取代了原先使用的金刚砂、铁砣等简陋落后的工具。1981年后半年,山丹工艺厂开始尝试制作犀牛、梅花等最前沿的玉雕作品,并且用武山本地所产的蛇纹岩为原料,以成熟的武山夜光杯为基础,从古代爵杯等青铜器造型中获得灵感,吸收了武山酒文化、茶文化,通过自主摸索、设计、研讨,经过选料、造型、绘画、雕刻、定型、抛光等几十种工序,研发制作鸳鸯玉雕双龙杯。
鸳鸯玉雕双龙杯于 1981年底逐步成型,1982年技术完全成熟,二三人能够批量制作。1982年,鸳鸯玉雕双龙杯放入敦煌、兰州翠宝斋等涉外旅游商店代销,被甘肃省外事厅工作人员在兰州翠宝斋选中,鸳鸯玉雕双龙杯被中国领导人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来华访问的尼泊尔国王。报纸上大力宣扬了这件事,鸳鸯玉雕双龙杯顿时声名鹊起,蜚声海内外,北京国贸、兰州友谊商店、上海友谊商店等全国各地大型商店都在销售鸳鸯玉雕双龙杯及武山夜光杯。
在鸳鸯玉雕双龙杯的基础上,武山玉器开始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武山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也成为甘肃省最负盛名的旅游产品之一。鸳鸯玉雕双龙杯不仅代表着武山玉器从轮制到雕刻的巨大进步,奠定了武山玉器雕刻的基础,而且在武山玉器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武山玉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纪敏忠(原山丹工艺厂厂长)口述;王孝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