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探讨书画艺术的起源与共通之处

07-04

探讨书画艺术的起源与共通之处

李楠/文

摘 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画同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美术理论命题,千百年来为我们所知。虽然说“书画同源”,但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贯通。但现如今,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却将两者分离开来,学习国画的人不写书法,写书法的人不学习绘画。就这个现象,我找了从古至今的画家来论证。同时,也分析了两者究竟有何相似性才让我们认为“书画本来同”。

关键词: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书法性用笔;书法;绘画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结晶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众所周知,书法和绘画有着很深的联系。“书画同源”作为主要的美术理论命题被我们所知,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概是在唐之前,宋代开始才算是被确认,才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开始出现诗、书、画结合,提出“以书入画”“书法性用笔”“书画本来同”等观点。

早在史前时期,仰韶文化陶器中有刻画的图案和符号,有学者觉得那就是简单的文字。到了商代,甲骨文出现,它的发展是依托象形文字,先将对象画出来,然后对其形状进行简化,最后形成文字。所以,书法和绘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画家陆探微就运用了草书的笔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1 这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论述。而后到了元代,延续宋代文人画诗、书、画结合的特征。我们都知道元代前期全能型人才赵孟頫,他强调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将行楷书法性用笔进一步引入绘画之中,增强了绘画的艺术表现力。他在《秀石疏林图》中题跋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2 赵孟頫曾与同乡,同为“吴兴八俊”的钱选研讨绘画中的“士气”,钱选答以“隶体”,都例证了“书画同源”。元代后期花鸟画家柯九思,善画墨竹,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以书法性用笔入画。画竹时自称:“写干用篆法,写枝用草法,写叶用八分,或者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3 可谓是书画同源的典范。

到了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兼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画,画中继承宋元文人画气息,重视诗、书,画三者的融合与结合,使画面达到一种高洁、儒雅的艺术格调。明代后期华亭派山水画家董其昌,他赋收藏,精鉴赏,长于书法。他在学习文人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纯绘画语言,使审美客体的对象成为笔墨的组合。在绘画创作中,将书法渗透到画法中,在笔势的组合当中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也将文人画的意境又提高了一层。明代后期大写意花鸟画家徐渭,他的绘画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绘画重在笔墨。看似随意地在生宣纸上挥洒笔墨,但其实是将书法性用笔引入画法,给人一种“不似之似”之感。画大写意花草时,以狂草笔法入画。他创立的大写意花鸟画风,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4 他的说法与元代的柯九思所说的颇为相似,更加例证了书法和绘画不分家。


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同样也提出了画法通书法,其中郑板桥、金农、黄慎最为突出。墨竹大家郑板桥主要用他的“六分半书”,画兰竹时融入隶书再加入行楷,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大多数人认为金农的书法成就要高于绘画,他临摹过很多碑,如《天发神谶碑》 《华山庙碑》使其作品自成一体。当然他的绘画是从金石书法当中吸取营养,从书法里面获得绘画的一些笔法,形成自己风貌为人所知。接下来就是黄慎,他在扬州八怪当中,无论绘画还是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擅长草书,将狂草入画,风格别具。清代中晚期道咸四大家当中的黄易、奚冈二人善画山水,精篆刻,都被列入“西泠八家”。因二人都精篆刻,他们类似于金农,将金石书法引入绘画当中。而金农因为对金石书法感兴趣,主持去挖掘过汉代山东嘉祥出土的武梁祠,对后代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晚期的海上画派,具有书画同源特征的画家主要有赵之谦和吴昌硕。赵之谦是晚清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他写行书用魏碑的笔势,独具特色。书法、篆刻功力强大,为他的写意绘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吴昌硕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家和篆刻家,还是“西泠印社”首任院长,刻印功力十分深厚。他在学习徐渭、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等诸家的基础上,以狂草和篆书的笔意入画,凭借着刻印和书法方面的功力,对他的绘画帮助甚大。他也是自然而美妙的将诗、书、画、印结合在画幅当中的典范。

到了近现代,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众所周知他的代表作品有《蛙声十里出山泉》 《墨虾》。书法篆刻也精通,与画法相结合,自成一脉。中国优秀的画家黄宾虹,擅画山水和篆刻,他提出来“五笔七墨”,将书理与画理相结合,画风面貌颇具特色。

综上所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宋代文人画兴起后,文人有了话语权,追求与之前的大不相同。不只是单纯的研究画理,还将书法的精华与绘画融会贯通,一改前人程式化的画法。正是文人画的出现,改变了以前绘画主要是记述事件、歌功颂德的局面。文人画画家更加注重绘画中的意境,绘画当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或是孤独、悲愤、伤感的情绪,抑或是喜悦、平静、不落尘俗的感受。正是他们的这些情感,使他们作画更加洒脱、奔放、放荡不羁。不懂画的人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在胡涂乱抹,但他们其实是在精通画理的基础上,将书法中的笔法融入其中,使画面更能表现画家的思想和意境。不难发现书法性用笔引入画法大致分这么几类:一种是行楷书入画,如:赵孟頫;一种是狂草入画,如:徐渭;另外一种就是篆书或者金石书法入画,如:金农。不同的用笔入画所呈现的画面感觉也是截然不同。

当然不只有画家将书法引入画中的,也有将画理引入书法的,比如: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在这里就不作具体论述了。


那么为什么说书画同源呢?也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探究。首先,我们不得不说书法和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我们不能说两者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基本工具材料相似,都需要我们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来进行艺术创作。其次,艺术语言也有相似之处。书法和绘画都可以被看作是线条的艺术。书法通过提、按、顿,挫将线条艺术转化成书法艺术,而绘画实际上也会运用线条的艺术,国画当中的勾、皴、擦、点、染也是线条的妙用。无论书法还是国画,都讲究“骨法用笔”,都离不开对笔墨的运用,“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笔法的运用,当然离不开我们长期不懈的练习,在我们熟练地掌握毛笔之后,才能够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然后,书法和绘画的表现手法都灵活多变。国画较之书法比较具象,但从文人画出现后,画家们追求“似与不似”,笔墨表现更加随意自如。书法较之国画比较抽象,千人千面,因人而异。而且国画和书法都没有油画所说的透视关系,在章法布局上更加随心所欲。最后,书法和绘画的结合。自从宋元开始“诗、书、画、印”结合后,大多数文人的画都有题字,画面下方为画,上方为书。书与画结合,使画面布局均衡,变化统一。国画的画面当中有道家思想,讲究虚实相生,当然书法当中也有虚实之分,要想一幅书法作品有章法可言,不可能每写一个笔画,每写一个字就蘸一笔墨。我们应该蘸一次笔墨连续书写,这样一个字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墨色都会有所不同,作品也就有了虚实之分。最后,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相似,更在于其表情达意的艺术意境,简而言之,书画同源的“源”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材料、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和表现形式上的,而是深入书法和绘画的精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精髓、意境之源当中。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都追求一种意境,也可说是作品中的气韵。中国传统的中国画是“以形写神”来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但根本上追求的重点并不在“形”上,而是在“神”上。北宋的苏轼就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最具东方神韵的绘画艺术当数写意画,无论是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贵就贵在得其神韵、意境而被世人所推崇。若所画绘画,不能体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就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会借助物象来创意境,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称为佳作。

以上书法和绘画的相似之处我们不得不承认书画同源的正确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把书法和绘画混为一谈。即使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要知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是书法和绘画源头连接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贯通,书法成就了绘画,绘画同时也成就了书法。书法中融入画理,绘画中融入书法性用笔,两者相互学习,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融会贯通。所以我们既要真正地理解书法,也要真正地理解绘画。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的书画有正确的理解,这样就离不开我们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也要练习书法,将二者结合起来体会到绘画艺术的精髓。


注释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4页。

2赵孟頫.题枯木竹石图[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632页。

3宗典.柯九思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1页。

4李清芬.水墨丹青:一读就懂中国画[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4,61页。

参考文献

[1]苏璇.浅析赵孟頫"书画同源"[J].艺术科技,2017(08):236.

[2]宗典.柯九思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李清芬.中国画史浅说:水墨丹青[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4.


顾恺之三绝文言文翻译

昌乐蓝宝石产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