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宣德炉”,是由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造的一批铜香炉,又称“宣炉”。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精美铜器。风磨铜当时是暹罗国(今泰国)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红铜和黄金,其颜色呈紫红色,古人称之为“紫金”。
宣德皇帝为满足自己玩赏铜香炉的癖好,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各大名窑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铜香炉。宣德炉有数十种样式,有“朝天耳炉”, 有“朝冠耳炉”,有狮首耳炉、象耳炉、摩羯龙耳炉等;还有“桥耳炉”、“蚰耳炉”、 “戟耳炉”、“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钵式炉”等。
为保证铜炉的质量,吕震禀告皇上,要想制造出上好的铜炉,风磨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大约只剩下一半了。宣德皇帝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还要加入金银、宝石等贵重材料一起冶炼,终致铜质极其细腻润泽,如婴儿般肌肤,其奇光宝色,可谓空前绝后。宣德三年,极品铜炉大功告成。
“宣德炉”最妙在色泽,“黯淡中发奇光”,主要有五色最为藏家痴醉,分别为佛经纸色、紫红色、栗壳色、茄皮色、棠梨色。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是他物不可相比。”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极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创了后世铸造铜炉的先河,也成为众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宣德炉”已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到了明清两朝,文人雅士不仅追求铜香炉造型的优雅别致和文人气息,更喜其轻烟袅袅而上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美,在书斋之内常焚一柱香,营造一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境。因而,在“宣德炉”盛名之下,明清两朝的私家款铜香炉更是异彩纷呈。
就在明代皇家宣德炉停止铸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便召集原来的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并铸上私家款。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就连文物鉴定权威专家也难以辨别,至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多件宣德炉,没有一件是公认的真正的宣德炉。
“玉堂清玩”相传为明相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严东楼自己不铸炉,却痴迷收藏极品宣德炉,并将“玉堂清玩”堂款制于其上。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记:“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已有,非其所制。”赵汝珍所写的《古玩指南》,被奉为古董文化经典,正品“玉堂清玩”款铜炉被认为是“不是宣德款的宣德炉”。
自明中晚期至清代,仿制宣德炉的生产繁盛不绝。尤其康雍乾三代,宫中设置铸炉处,按皇帝旨意照样作炉,所铸宣德炉形制仿古,质地精纯,不亚于明代铜炉。此外宫中造办处亦在形制、皮色上有各式创新,可谓承古而出新。故明清以来,藏家皆以优质宣德炉为珍品。
私家铸款铜炉是当时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铜炉款识。此类铜炉一般多是孤品,亦有后仿。 2003年中国嘉德(北京)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宝拍卖专场内有私款炉15个,款名有:湛氏之炉,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书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刘起龙造、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末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大清顺治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供佛、奕出流芳。
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用于文房的铜炉,由于是文人专门订造,铸造时多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所以用料精、工艺好,大多是品位极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而私款铜炉大部分属于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内祭器,是专门铸造,所以多属孤品,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因罕见的“稀缺性”,其文物价值、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都很高。
明清两朝的私家款铜炉,至少有数百种落款。如“琴书侣”,相传是明代工部吏臣吴邦佐的私家款,还有“宣德五年吴邦佐造”等;再如“玉堂清玩”、“树德堂”、“品竹斋”、“宝鼎”、“云谷”、“梅竹山房”、“石叟”、“松月侣”、“桐云斋”、“栖寻斋”、“杏朴斋清正主人”、“胡文明制”、“戊辰米山堂制”、“儆吾斋”、“飞云阁”、“永存珍玩”等;还有“大清乾隆元年恭制”、“明善堂冰玉主人制”、“乾隆年制”、“永世之宝”、“红云山房”、“孟嘉家藏”、“万年永宝”、“家藏珍宝”、“飞云居”、“谷园”、“万寿宫用第捌号”等。(文/徽京玩家)
作者简介:徽京玩家,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收藏玉器、金铜器、古典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