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活艺术的上一台阶,也是与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感受神灵的一种直接媒介。在古代王公贵族及士大夫文人阶级盛为流行。
香之道法阴阳、合术数。通过辨识单品香、理解香品气味及偏性、合和调配香方配伍、香技仪轨修习、充分调动六根之感等环节,使之融入于自然。神仙可以通过袅袅上升的香气,与凡人之心感应,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因此这种表达信士之心声的香火,也被称为心香。
《祝香神咒》有言:“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爇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弟子)关告,迳达九天。”,而《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有言:“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这两者说的,便是人间对灵界进行信息的传达。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而后在商周左右,可以通过“燔柴(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的方式,让神明和祖先享用丰盛的祭品。再后来,我们的祖先逐渐发现,也可以通过香薰的方式,吸引灵界的人前来。
期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神道没落,人道复苏、百家争鸣的的时候。人间发明了一种熏香日常的用法和酒的饮法,一时受到当时的一些古怪思想净化体内浊湿气(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和、脏腑气血相和、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二是,名贵具有驱邪净气的的香料逐渐风行。期间出现了: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以香料(郁金)入酒。
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一,武帝奉仙,以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其二,武帝时期香品逐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鸡舌香等,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大批“香料”传入中国。(香料增多,打破了祭神专属,逐渐用作日常)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
到后来逐渐形成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
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信徒增多,使供奉烧香走向普及。
天道入世:商周时期焚烧贡品香料
香烟始升:始于春秋战国
博山炉暖:成熟于秦汉
香光庄严:发展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