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黄山毛峰,觉得它在讲究颜值的绿茶江湖中长得并不漂亮,蓬松的外形略有点随意和不修边幅,像刚睡醒还没有梳理头发的毛丫头。
润杯投茶,香气也没有独特到像龙井和碧螺春一样能让人一下子记住,幽幽的青草香和豆香里飘着一缕兰香,有点泯然于众人的意思。水沸稍凉,提壶瀹泡,茶叶在玻璃杯里轻轻沁润、慢慢舒展。轻啜一口,茶汤竟然如此醇厚,入口是细细的甘甜,纯净如一泓泉水,纯洁如未经世事、还不知性别区分时的姑娘。“这茶特别惊艳”每次上绿茶课我都这样说,这茶惊艳在大智若愚:虽长得貌不惊人让人降低对它的过分期许,但等它一出手时,只要不偏不倚,都是惊喜和加分。
若你进一步了解它,就会发现它是集徽州天地和文化的精华于一身。徽州的灵秀山川之气聚于黄山,黄山是中国唯一一座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为一体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黄山从徽州群山中拔地而起,山顶笔直的花岗岩体经过亿万年的侵蚀后直插云海,有飞来石、猴子看海这样鬼斧神工的奇观;黄山上一会儿云蒸霞蔚似海上蓬莱仙山,一会儿远处的云升起、汇集,朝这面汹涌而来,这些云儿聚在一起一会儿似大海波涛汹涌,一会儿遇到山峰又瀑布一般倾泻而下,若是太阳初升时在天都峰上,你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李白的那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描绘的意境;黄山松从石缝里长出,它一只手紧紧抓着岩壁,身体却在迎风舞蹈,它在天地间顽强生长,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冬日里的黄山更是银装素裹仿佛塞外天山。
明代徐霞客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吸引来了石涛、郎静山、张大千、黄宾虹,他们醉心于此,把中国人的宇宙达观融入山水画。中国绘画史上的黄山画派也一枝独秀。
黄山毛峰的特级产区就在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拔700米到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紫光阁一带。这里峰峦叠翠、清风徐徐,这里碧水蓝天、云雾缭绕。风景区外的汤口、岗村、羊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这四个地方曾被称为黄山毛峰的“四大名家”,此外的富溪乡也是黄山毛峰的最佳产区。回头再来看黄山毛峰,它那不拘一格的外形带了满满的黄山特色,不同寻常中带着几分奇秀,有一些看起来像极了黄山顶上根根伫立的险峰。那汤中的清澈、清纯以及幽幽的甜是因了这微甜的空气、似仙境的云雾吧。
行走在徽州,除了黄山,你还会被徽州的文化深深吸引。徽州的文化藏在这山间碧水旁的粉墙黛瓦里,荡漾在一个个古镇里,流淌在每个徽州人的血液里,浓缩在徽商文化里。无论你走在徽州老城抑或是西递和宏村,一栋栋老建筑里说着徽州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后代的企盼。西递的楹联上写着“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为高”,“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布局,不论是小窗棂的设计还是院子里的山石,再或者中堂前的摆设中都可以读出浓浓的徽州、徽商文化。徽州人重视读书,楹联上写满了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导。徽州人是不怕吃苦的,徽州的男子若是不读书,十三四岁就要独自出门经商闯天下了。徽州人重视个人的修养,不怕吃亏、达观地面对世事,所以在明清之际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徽商大都是儒商,他们勤奋好学有创造力,走南闯北不怕吃苦。
黄山毛峰的诞生书写的也是徽商的传奇。黄山毛峰诞生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徽州的谢裕大茶庄创制。在今天黄山市徽州区的谢裕大茶叶博物馆我们能完整了解黄山毛峰诞生的始末。谢正安,字静和,1838年出生在歙县漕溪,十几岁就出门经商并小有所成。太平天国运动一度让谢家一无所有,谢正安只能带领家中老小回老家种茶为生。19世纪60年代末期,洋务运动以后的清政府开始“商务奋进”,上海成为新的通商口岸并逐渐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这时比邻上海的古徽州有了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身为茶商的谢正安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商机,春季收购春茶,经加工后便运到上海市场进行销售。但是那时候的上海市场各地茶叶云集,加工略显粗放的徽州茶根本无法在西湖龙井等上好的绿茶中占有一席之地,除非改进现有工艺创制独一无二的好茶。谢正安决定创新并从黄山地区的茶入手,黄山地区高山叠翠、云雾缭绕,极适合茶树生长,自古就是重要的产茶区。为创制好茶,谢正安在清明后谷雨前,亲自带人上山精选采摘初展肥壮的嫩芽,回来后反复试验尝试,在黄山云雾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最终创立了黄山毛峰。《徽州商会》有记载说:“黄山毛峰肇始于歙县漕溪谢裕大茶行。”首批黄山毛峰上市就在上海一炮打响,备受市场欢迎,洋行争相购买。
这就是黄山毛峰,它来自黄山,吸取徽州之山川灵秀。它由徽商创制,并由徽商传承、发扬至今。若是你来徽州,坐在古镇上品上一泡黄山毛峰,看着夕阳下的古道,仿佛可以看到徽商们匆匆的脚步,以及脸上坚毅的神情;若是你来黄山,山顶上听着松涛、对着流水品一泡黄山毛峰,这山川之气从口腔咽下,向四肢散发,那一刻真心仿佛跟清风明月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