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起来像典型的获得性遗传(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关于获得性遗传,有一个经典的苏联笑话:
李森科有一次在会议上宣扬他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在场的生物学家们都敢怒不敢言,朗道路见不平一声吼,站起来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问:“我外行不懂,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我们割掉每一代牛的耳朵,总有一天能培养出一种不长耳朵的牛?”“是这样的。”李森科回答。“很好。”朗道恍然大悟,“既然如此,为啥每个女性生下来都有处女膜呢?”全场哄堂大笑。
柯基剪尾这个问题,其实和典型的获得性遗传并不完全相同。
虽然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早被扫进垃圾堆近200年……
但不要忘了,决定种群演化的不仅有「自然选择」,还有「遗传漂变」。
哪怕没有选择压力来筛选突变基因,也会因为遗传漂变而发生演化现象。
通俗点来说,对于任何种群,某种基因的频率总是随着一代代繁衍的过程中,不断随机波动。频率小的基因,可能因为某一代的少量个体偶然没有生育,最终彻底消失。
遗传漂变作用的大小,和种群大小息息相关。
种群越大,漂变越弱,越小漂变越强,基因越容易消失。这是因为本身种群足够小时,低频率基因个体会更加稀少,没有后代的偶然性更高。
人类的「线粒体夏娃」以及「Y染色体亚当」现象,便是遗传漂变导致的。
虽然尾巴对于狗来说是优势性状,但对于一出生就剪尾的柯基来说,有尾的基因是倾向于中性的。
虽然养柯基的人不少,但作为人类在短时间杂交出来的纯种狗(大约1000年前,瑞典牧羊犬培育而来 ),柯基的遗传多样性是很低的。
如果柯基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交配,例如,局限于某个街道、镇乡,进行长达百万代的繁殖,都没有引入外来柯基的基因,那么这个社区的柯基基因就会发生非常典型的遗传漂变现象。
而决定有尾和无尾,并不需要多大的基因变化。
2019年开始的一项研究[1][2],揭示了Tbxt基因突变,对尾巴有无的影响。
类人猿在进化过程中,TBXT基因被转座子所插入,从而改变了TBXT基因的表达,导致尾巴的消失。
突变后的TBXT基因,可以表达一长一短不同的mRNA,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杂合mRNA配比,改变老鼠基因的表达,最终让老鼠退化,长出了不同长短的尾巴。
狗和很多哺乳动物的尾巴长短,也和TBXT等基因有关[3]。
虽然现存短尾柯基犬,有可能是人的审美选择压造成的。但无论从基因上,还是育种现象上,都反映了柯基尾巴退化的突变成本,并不是特别大。
除此之外,连锁遗传也能影响无尾化发展:
相同染色体上的其它基因发生严重不利突变,可能让决定尾巴发育的相关基因,一同消失。如果无尾基因和一个非常典型的优势基因绑定,也有概率导致无尾化。
单纯从遗传原理上来看,只要繁殖代系足够的多,迟早会出现无尾的柯基(当然,这里是偶然性的个体)。如果一直保持足够小的种群,或者制造人为的种群瓶颈,那么就可能不经过选择压力,获得无尾的柯基种群。
当然,这是讲概率的。
至少关于题主的疑问,答案是: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而不会是绝对的否定。
当种群足够大时,这个概率会比较低。而当种群足够小,发生的概率就会变得比较高。
如果我们把人类自身种群的变化考虑进去,无尾柯基出现的概率,可能并不会太低。
毕竟题主的预设是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人类在7万年前就曾出现过种群瓶颈,人口可能低至2000人(通常认为在1000~1万人的范围,某些种群曾一度低至150人)[4][5]。通过奠基者效应,一些小族群可能在未来发展成绝对的优势族群。
虽然无法保证1000万年后,人类自身还存不存在,但想必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出现非常大种群波动的概率是非常大。
柯基随着人类种群不断变化,如果这个过程人们依旧不忘了持续给柯基剪尾,柯基因遗传漂变而无尾化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其实遗传漂变也能解释一些特殊演化现象。
例如,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地下水深处的盲眼金鲶鱼。因与世隔绝在地下,视力完全退化,只能依靠触觉为生。
不仅仅是盲眼金鲶鱼,几乎所有的动物,进入黑暗环境,进过漫长的代系繁衍都会出现视力退化的现象,有的甚至完全退化掉了眼睛。
这种现象,很容易被理解成「用进废退」。
但这其实是典型种群瓶颈下的遗传漂变现象。
在正常环境中,动物的眼睛原本是优势性状,但在黑暗环境里却成了中性(考虑到耗能问题,如果食物获取有限,也会是劣势)。
随机中性突变的积累,不利于视力的基因也能遗传下来。经过无数代的基因突变后,有利于视力的基因百分比会越来越低,最终整个群体视力好的就会越来越少。由于种群规模小,仅仅因为意外就可能让高视力个体灭绝,从而最终给人一种视力退化的现象。
一般来说,进入黑暗环境的都是较小的孤立种群,具有非常突出的遗传漂变。比起大种群,眼睛可能会比较快的发生退化现象。
为了避免理解性的误导,这里再强调下:
人给柯基剪尾的过程,也让优势的尾巴变成了中性,从而更容易在小种群中,因遗传漂变而发生退化现象。
当年,李森科在苏联学界翻云覆雨时,遗传漂变为基础的中性演化理论尚未建立,他是典型捡起了拉马克的糟粕。
关于不断割掉牛耳,无数代后能否产生无耳牛的问题,其实和本问题类似,都是看种群大小和概率(李森科的是必然论),当然耳朵也需要在出生时就割掉,避免任何后天潜在优势选择压。同时也需要足够多的代系,多到遗传漂变能够自然发生。
至于朗道反问的「为什么女人在出生时都是处女」,特殊生理构造不因贴贴而变化,其实可以通过进化心理学解释,这里不是重点,也就不进行深度讨论了。
总之,题主的提问,并不能轻率全盘否定。
不同的附加条件可能截然不同的结果。对于非常大的种群来说,某一高频中性性状经过非常漫长的代系都不会消失,但却会因为中性突变的积累,变得和初代越来越不同,大概率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演化残留。而小种群,甚至一些优势基因都能被漂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