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为追祭侄子而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书于公元758年(唐元年),纵20.8厘米,横75.5厘米,行书纸本,二十三行,共二百三十四字。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父子在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特别对其侄颜季明的捐躯更见悲痛愤懑。本帖通篇用笔情如潮涌,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一笔蘸墨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茫劲健,使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元人誉此帖为"天下行书第二"。
原卷前后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玺、天水园印及历代鉴赏收藏印鉴数十方,还有、、等人题跋。宋《宣和书谱》有著录,清时入内府,原卷现藏。
颜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生于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书法家。一生曾任平原太守等职,后封"鲁郡开国公",所以世称"颜鲁公"、"颜平原",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颜真卿家学渊源深厚,祖上颜之推、颜师古都是大学者。曾得传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具有正大气象,世称"颜体";行书苍劲浑厚,雄秀独出。颜真卿不仅在书学史上独树一帜,其高尚人品更为后世所景仰。慕其人更重其书。颜真卿书法碑刻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李玄靖碑》《争座位帖》等。墨迹作品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宋临本)《自书告身帖》等。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太守,颜杲卿第三子颜季明,即真卿堂侄,与其父揭旗反正,同颜真卿共同声讨叛军。常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遂使两郡联结成犄角之势,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势头。后因太原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季明先后罹难,如文中所言"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安史之乱平息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四处查找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颅。鲁公抚今追昔,悲愤交加,情不自禁,挥笔成文,正义凛然,故《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原文:维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诸军事、蒲州、、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戊戌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你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郡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孤城被围攻陷,你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我承受圣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
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颜真卿存世真迹,只有《祭侄稿》《刘中使帖》两种。《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推崇。虽是草稿,其中删改涂抹,历历在纸,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变化与情怀起伏,最能真切动人。
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其它行书信札、草稿等,因其用途和书体的特点,使其在点画用笔中对起笔、收笔等处不再刻意求工,却加强了线质的沉实挺劲与浑厚。通篇以中锋圆健笔法,有篆籀遗风,多外拓而少内擫笔法。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
但《祭侄稿》一是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笔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展书法家的个性。如第十七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二是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富于立体感。《祭侄文稿》中"父、杨、凶、史、轻"等字运笔疾涩,体现了古人所谓"颜字入纸一寸"的说法,这是对"屋漏痕"笔法的最好领悟和展现。三是篆籀气的运用使《祭侄稿》不同于晋唐以来的方头清瘦,回归了古朴淳厚之气,如"颜、清、尔"等字;楷隶之法的出现让作品奇趣迭出,如"门、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笔波状则取隶法。通篇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其顿,沉着有力,其起,迅速利落,显出一种坚决果断,一种绝对的自信"。
结体上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祭侄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字形多内放外收,横向展开,左右相向为主,间有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气足。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再者,结构气势凛然,奇险多出。有些字的俯仰变化很大,与颜真卿内心的情感起伏有必然联系。字形虽然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可算深识书者。
文字书写,蘸墨写枯,再蘸再写,墨色浓枯,多所变化,前后一气呵成,一任自然。《祭侄稿》是颜真卿满怀悲愤,用血和泪写出的行书作品。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从"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笔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从"惟尔"开始,因要思考内容、蘸墨、涂改、枯笔增多;从"归"字开始,墨色变得浓润,"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个字墨色浓厚,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天下悔"三字以后,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两个"呜呼哀哉"的狂草写法,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是颜真卿当时悲恸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不可复制。
《祭侄稿》章法随势产生大小、疏密的变化,与二王瘦长、秀逸的风格有别,体现宽绰雄浑的风貌。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连圈点涂改也成为看点。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使然。《祭侄文稿》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是否匀称,反而时疏时密,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左右倾斜摇摆,章法的生成即是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为叙述内容,情绪尚属稳定,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章法也随之平稳。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距、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 "尚飨"二字收笔全文结束,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所有留白之处与涂改部分茂密浓厚形成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形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其章法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悲愤情绪得以宣泄,若工整为之,反不及也。
书为心画,《祭侄文稿》是抒情的典范,是心灵的奏鸣曲,是血泪濡墨书写的经典。元代说:"右鲁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右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磔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压底柱障,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
《祭侄稿》是书法作品情感表现的典范之作,具有永恒的意义,即使千年之后的今人观之,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陈振濂在《文字在书法中的载体地位》一章(《书法美学》第三章)中,以元代陈绎曾的跋语为线索对作品进行分析:
《祭侄帖》(《祭侄季明文稿》)当然是颜真卿悼念死于安史叛军之手的侄子的文章,身遭家国之痛,他不会不无动于衷。我们顺着陈绎曾的提示去按察颜真卿的感情起伏:"前十二行甚遒婉",这十二行的文字是: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风(按:应为"夙"字)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这一段除自述官职之外,对季明的出身幼行作了概括的描述,以及点出时代背景,但尚未及本事。而且"仁兄爱我,俾尔传言",是一种绵绵的回忆。尚未达到感情最高潮、冲突最激烈的阶段,有这样文字背景,其书法亦较平稳——当然是激越中的平稳。陈绎曾评其"遒婉",可称的论。
"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这六行的文字是: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
这一段直接写出了季明父子的功绩与牺牲。"凶威大蹙"是颜氏父子的赫赫战功,"父陷子死"则是他们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对颜真卿来说,是亲兄长与亲侄子的惨死,切肤之痛与对叛军的切齿之恨,使这六行"殊郁怒":感情的冲突达到高潮。
"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这五行文字是: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才(按:应为"方"字)俟还(按:应为"远"字)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这是文章的收束。文中谈到寻得季明死骸时,仅剩首级。史传他兄长颜杲卿遗骸亦荡然无存,仅寻得一足及头发数缕,是则更是沉痛切骨矣。沉痛和郁怒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前者低回后者高昂,前者压抑而后者喷发;陈绎曾以为此是沉痛,颇可玩味。
按照孙过庭的理论,佳作须备"五合"之说,考察《祭侄稿》显然不全是,但"感惠徇知""偶然欲书"却是极其强烈的。其他诸如天气、纸笔等等,已不重要,正如孙过庭所强调的"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什么文字,点画,墨色,章法,什么也不是,都是语言,都是情感,如此,别无所求。
前面已经有了《兰亭序》,只能称作"天下第二"了。
本文作者:刘慧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校教师、书法副教授。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兰亭奖、全国展、楹联展,第四、五、六届山东省省展;第六、七届青年书展等。获得全国教师书法展一等奖,省教师书法展一等奖,文化厅星光奖,五届省展优秀奖,王羲之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等。主持高校教材《三笔字楷书书法教程》,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资源共享课程《书法》。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原创作品独发头条号,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简介,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