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绿茶篇:洞庭碧螺春的详细介绍

09-04

绿茶篇:洞庭碧螺春的详细介绍

如果说,西湖龙井是越国的范蠡,那么,碧螺春就是吴侬软语的西施。我甚至有些怀疑,“从来佳茗似佳人”描述的就是碧螺春了。

一说起碧螺春,我们常常会想起东山碧螺春。其实,碧螺春起源于苏州太湖的西山,又称西洞庭山。东洞庭山简称东山,三面环水,北面倚山而与陆地相通。西山四面环水,是中国内陆湖的第一大岛。1994年,在太湖大桥没有建成之前,西山所产的碧螺春要坐轮渡,出太湖,运到东山售卖,这就是西山碧螺春不为市场所知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西山的湖光山色、生态环境更美,茶品更优。

那碧螺春一名究竟是怎么来的那?我们就要来追溯一下碧螺春的历史了。碧螺春的前身叫水月茶,在唐宋时期,已贵为贡茶,不过当时的水月茶还是蒸青团茶。明代,朱元璋废团茶改散茶,开始有炒茶工艺出现,为碧螺春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清代康熙年间有碧螺春的茶名出现,不过当时的碧螺春外形是条索状、色白的干茶。而碧螺春的外形由紧细的条索状改为螺曲状,大约是在乾隆前后。

所以关于康熙赐名之说,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个出处,便会发现,康熙年间虽有碧螺春之名,但其外观还是呈“条索状、色白”的茶,还迥异于现在的卷曲螺状外形。那么,康熙皇帝怎么会说“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便赐名碧螺春呢?这不符合事实真相。另外,真正碧螺春,其色泽并不是碧绿的,而是白毫密布,银中隐翠,条索微黄,如铜丝条。所以,在康熙年间出现的碧螺峰并不是依据干茶的外观所命名的,而是依据其原产地碧螺峰而命名的。

碧螺春外形的卷曲似螺,最有可能发迹于水月寺的僧人。因为水月寺的僧人尤善制茗,且虔诚向佛,又有充足的时间,因为,在制茶的过程中,当僧人关注到佛陀的螺状头发,受到启示以后,便不惜工本,把茶用心的去揉捻、搓团、提毫、干燥等,从此,碧螺春便一改旧颜、卷曲似螺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碧螺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茶。

碧螺春的外形特点,决定了碧螺春的炒制必须是全手工制作的。其茶青的采摘标准为清明到谷雨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初展。碧螺春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摊晾、挑拣、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提毫、文火干燥等工序。在炒茶过程中,要做到茶不离手、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一款正宗的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卷曲似螺,螺上银毫密布,银中隐翠,汤色黄绿,滋味鲜爽,有浓郁的花果香。当地茶农形容碧螺春“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银隐翠”。

等级高的碧螺春嫩采一芽一叶,每年的黄金采摘期,不会超过15天。假设按照一锅茶青炒制4两干茶,一个青壮年一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每天的炒茶量最多为4斤左右。采摘季节,如果再上倒春寒、恶劣天气等,那每个茶农家的好茶产量可想而知,所以每当我们遇到一款好茶,一定要珍惜,才不负制茶人的艰辛。

核雕十大名家

寄居蟹的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