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顺治通宝‘五式’历史变革全解析

05-09

顺治通宝‘五式’历史变革全解析

说起顺治通宝的小平钱,我们都知道它有五种制式,即素背仿古式、单字纪局式、权银计值式、背满文式和满汉纪局式。这“五式”是清初币制改革的一种尝试,也为之后清代各朝的铸币制式奠定了基础。

顺治权银纪局式汇总

那么顺治帝在位才十八年,为何要在铸币上做这么多改革和尝试呢?其原因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前,满族只是北方女真族的一个分支,在大汗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并割据辽东,建元天命。从那时起,后金就开始有了以自己年号“天命”命名的铸币。天命的年号钱分纯满文的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之后皇太极继位,又铸行的纯满文的天聪汗钱,并于天聪十年改国号大清。

纯满文式“天命汗钱”

很快清军入关,攻克京师,明朝灭亡。顺治元年开始,满清开启了对华夏长达268年的统治。顺治帝一方面加紧领土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开始发展经济来巩固政权。在铸币上他依然继承天命和天聪的仿古制式,但是面对治下百姓绝大部分都是汉人的情况,他不得不放弃铜钱的面文采用纯满文的模式,而是仿照明钱和汉文版天命通宝钱的制式开始铸造新的年号钱顺治通宝。只有这样,绝大部分百姓才会接受新的铸币,而新铜钱也才能行用流通起来。这就是顺治通宝第一式产生的原因。

顺治通宝素背仿古式


顺治“缶”宝面文

在顺治通宝第一式铸行和流通过程中,官府发现很多明代旧币依然通用,而且数量惊人,这让统治阶级颇为头疼,再加上几个残留的南明政权还未消灭,这似乎意味着有种反清复明的倾向。于是顺治帝下令进行了第一次铸币改革。先是一律禁用前明铸币,然后大量回收兑换旧币。虽然此招效果不错,但还是有部分明钱混着流通,原因是仿古式的顺治铸币和明钱非常相像,以至于混淆其中。那么必须对新的铸币做出调整以便区分。正是因为这样,顺治通宝第二式钱背单字纪局式应运而生。

单字纪局式顺治


背穿右“浙”

单字纪局式顺治通宝共有19个钱局,有些局分穿上单字和穿右单字,所以总共有31种背文。但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很多铸币也有单字纪地计值,而铸造顺治通宝的有些钱局就是前朝保留下来的,因此单字纪局的顺治通宝和单字纪地的明钱还是容易混淆。加上一些私铸、改刻钱慢慢流通起来。还有就是顺治通宝仿古式里也有一种单字计值的铸币在行用,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币制混乱。因此顺治帝不得不进行第三次铸币改革,这就产生了顺治通宝的第三式:权银计值式。这次改革还是很成功的,它规定每一枚顺治小平钱计值权银一厘,每十枚为银一分,每百枚为一钱,每千枚为一两纹银,并在铜钱的背后穿口左侧铸上一厘的字样,而把纪局的单字全部调整到穿口右侧。

权银记值式


背“东一厘”顺治通宝

权银计值式顺治通宝铸造了四年,铸量也颇大,这是清朝初期钱银双本位货币制度的一次大胆创新,但是却引起了满族八旗贵族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铸币上正反两面都密布汉字,居然没有一个满文,这是其一;铸币虽然已做调整,但和前明的铸币在制式、大小、重量上十分相近,体现不出大清铸币的特征和气质。顺治帝一听也觉得确实在理,于是便进行了第四次铸币改革。这次改制让铸币带上了明显的大清元素。钱径变大了,钱体变重了(标准为一钱四分),钱背文字也都改成了满文,而且只允许中央局泉源两局铸造。这样一来不仅回收了铸币权,杜绝滥铸私铸,又让新铸币符合统治者的审美。这就是顺治通宝第四式:泉源局满文式。

顺治通宝满文式


背满文“宝泉”

总以为顺治的铸币改革到此应该划上句号了。可没出多久问题又来了。你把所有铜钱都让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铸造,那之前这么多地方钱局又何去何从?再说泉、源两局的铜钱铸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对当时对铜钱的需求,而铸币所用的铜材也皆来自外地,舍近求远,自然效率不高。很多富产铜矿的地方,钱局停铸,一下无所事事,各地财政所需铸币又缺紧,这显然是很矛盾的。因此在顺治十七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铸币改革,这次改革就是让地方局开铸各自纪局的满汉文铜钱。钱背穿左为满文局名,穿右是汉字局名,然后中央局的背满文式同时铸行。这样顺治第五式满汉文纪局式因此诞生。

顺治通宝满汉文纪局式


背满汉“东”

顺治“五式”的演变对清代铸币的影响是深远的,之后的康熙朝仿照它的后两式,雍正朝只采用背满文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基本上就固定为背满文式了。

乾隆各局汇总

郑板桥的画竹

红玉髓五行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