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外行的导游都说古代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从来就离不开钉子。古代的钉子与现代的钉子有所不同,现代的钉子的横截面是圆的,古代的钉子是方形的。这与古代锻造钉子的方法有关。木匠在角梁端头上凿方形通孔,大铁钉也必须是方形的钉子。方钉外形接触面更高,摩擦力比圆钉子更强。现代修缮古建筑时也用现代圆钉子,只是把钉帽砸扁来代替传统的捏头钉而已。
传统古建筑的角梁和椽木上的铁钉
传统古建筑上的飞椽及望板上有无数铁钉子
悬山顶或歇山顶搏风板上的梅花钉
传统古建筑屋顶的勾头琉璃瓦上都用铁钉子
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满天星”的钉帽儿
大门镏金包叶的铜钉子
城门上的大帽钉
宫殿隔扇门窗鎏金鈶鈒包页上密布的钉子
砖墙房山上的铁穿钉
牌楼夹杆石的铁穿钉及铁兜绊销钉,有的旗杆的夹杆石竟用三颗铁穿钉,
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穿钉在赵州桥。坐落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是隋朝李春设计的,距今已有1300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石拱桥。
传统石桥绝大部分是用横向排列法砌筑的,而赵州桥的石拱券(xuàn)是纵向排列法砌筑的。传统石桥大体上是用土堆或木架事先在弧拱下做筏券。这相当是件底模,当石拱券砌好后再把底模的筏券拆除。纵向排列法砌筑最大的好处是底模可以逐渐加宽,这就能减轻工作量的一次性投入。这种纵向排列法砌筑有个缺点,其横向拉结力相对减弱了。但聪明的设计者在桥面下做了几个巨大的穿钉,这使纵向排列的拱券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赵州桥上的“铁银锭”和巨大的铁穿钉
横穿赵州桥的巨大铁穿钉每根竟重达五吨多,这九根铁穿钉分别牌列在桥体上。因其重大而被称为:铁牛。
梁思成先生早年手绘的赵县安济桥(图中红色为笔者后加的)
古书有对赵县桥的记载曰:“岁久,乡民多盗凿铁……”致使赵州桥的铁牛落水,和尚怀丙拟“曹冲称象”法将铁牛从河底捞起。
古代传统建筑处处都离不开钉子。劝那些人云亦云的导游们,把中国传统古建筑不用一根钉子的神话趁早收起来吧!
韩昌凯 201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