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第一县的“三谨现象”揭秘

06-13

第一县的“三谨现象”揭秘

本报记者 颉魁

【采访人物简介】

王金慎,字谨三,男,汉族,1937年生,甘肃省甘谷县人。1958年、1965年先后考入天水师范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70年毕业以后,谢绝留校省城,坚决要求返回故乡县城工作。历任公社副主任、电影公司副经理、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县政府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天水市政协一届六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谷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谷县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龙华中国美术馆名誉馆长。著作有书画集《砚铭》、《谨三艺趣》、《书法四体临摹练习》、《实用书法手册》、《历代名家书论集萃》、《奇石文字图像赏析》等。书作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览并获奖,辞条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王金慎先生近照 摄于2019年4月

 一、少年王金慎:二进名校

王金慎先生出生于1937年,其老家位于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散渡河畔——甘谷县新兴镇史家坪村,史家坪是渭北散渡河畔一个小村,但史家坪没史家,除三五户迁来的外姓,清一色的王姓,往上推,没几代就成了一祖之后。

在甘谷新兴镇一带流行这样一句俗语:“土桥子的瓦渣、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有一说是“驴”)。”土桥子即今天的新兴镇永安村,因村人多烧砖打瓦,瓦渣多而出名;双碾子是现在的新兴镇盘石村,因村中道路泥泞难行为人所怨。这两句实景实写,没啥,第二句便有点愤愤不平,有点羡慕嫉妒恨,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儿。

今天的王金慎先生,已经成为甘肃省为数不多的“秀才书法家”、“金石文化学者”、甘谷县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2017年,CCTV-9栏目组来甘谷县拍摄纪录片,王金慎先生作为甘谷县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出镜接受了专访。因此,欲了解王金慎先生,得先了解他的故乡——甘谷县新兴镇史家坪村!

王金慎先生书法作品《甘谷赋》

甘谷文化学者牛勃先生撰文指出,史家坪村真还真有他的迥异之处。若论根脉,自然得从文化上找答案,史家坪的文化根脉在哪里?在史家坪人的精神,这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痛苦的历练中形成的,化蛹为蝶,凤凰涅槃的史家坪人曾经历过怎样的撕心裂肺,惨绝人寰啊!

说到康熙五十七(公元1718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的大地震,在甘谷,人们会想到礼辛镇、永宁镇,以及堰塞湖一泻而下淹没的中洲村,却是忘了一个地方——青石村。青石村者何?就是今天的新兴镇史家坪村北村人说的青石头地。这次地震有多大?清巩建丰《伏羌县志》载:“五十七年戊戌,地大震,北山南移,覆压永宁镇。礼辛震,留少半,西北村庄无有存者,伤士庶男女合三万余人。”“当是时,坤舆杌陧,山川沸腾,不减高深谷为陵之变,加以亿万生命无论贤愚,沦陷于土井陆海中,不过一呼吸间尔。”今人王佛存有诗《哀歌一曲穿长空》:“一刹地动天崩裂,山塌土埋青石民。三公闻噩急返乡,尘扬马飞心如焚。断壁残垣村不见,傍门大树亦无存。朱圉山中鹃啼血,渭河水阻鱼去鳞。”

《一画开天石》 王金慎先生收藏

这次地震究竟有多大,《天水县志》载:“震中通渭、甘谷间,震级7.5级,烈度10度,连震数十日,山崩地裂,压死人畜。”以当时简陋的窑洞和土坯房,哪经得起如此强震,又如何经得起“连震数十日”的蹂躏。

一夜之间,数十户人家的青石村不见了,不仅被夷为平地,而且完全被覆压于地下,一个村子被完全覆压,这是怎样一种惨象啊!没有了曾经的犬吠鸡鸣,没有了曾经的杂沓人声,一切都那么静,死一般的静。因在秦州开作坊侥幸逃过一劫的村人王毓春、王毓杰、王毓堂三兄弟尘扬马飞赶回家时,眼前什么都没有了,他们的亲人,连同熟悉的庄园被厚厚的黄土覆压,尘冥两界。“酒酹残月家何在,淫雨洗面泪失痕。”踏着死一般的寂静,踏着沉重的夜色,他们来到村南一块叫史家坪的地方,在一孔摇摇欲坠的破窑前停了下来,青石村没有了,让三兄弟避风躲雨的史家坪随着他们日渐远去的影子走到了今天。

距离这次地震整整三百年的前一年即2017年,王金慎先生自撰自书联:

俯瞰青石悲怜石下厚土深埋难民

仰望白云哀念云中薄雾缥缈冤魂

这就是今天史家坪的祖先,擦干眼泪,重新上路,“结庐史坪垦荒地,锄月犁星度清贫。厅堂落成扬红幡,唯恐家亲成孤魂。复于院中植三槐,亭亭若盖荫子孙。”一切从头开始,曾经炼狱般的日子,十余代人的筚路褴缕,披荆斩棘,整整三百年后,青石村成为一个淡漠的影子,史家坪却成为一个鲜亮的名字和欣欣向荣的山村。

王金慎先生书法作品

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史家坪人代代相传的基因,与此相随,是他们对文化,对礼义的追求,史家坪人不会忘记在最苦难的日子里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深深的感恩表现为对礼义的崇尚,艰苦的历练中,史家坪的祖先从未放弃对于文化的崇拜,他们知道,在艰苦创业的漫漫长途上,有种追求可以让他们捷足先登,它不是别的,就是文化。史家坪极好地诠释了耕读传家的儒家文化精髓,农耕文明最好的架构使该村既有为数不少走出村子的省、地、县级领导干部和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许许多多扎根农村土里刨金的新型的农民。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模式,也是史家坪的文化模式。文化让史家坪人遵纪守法,杜绝歧途,文化让史家坪人艰苦砥砺,百折不挠,文化让史家坪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占领脱贫致富的先机,在别人还在畏首畏尾,缠足不前时,史家坪人早已做生意,办企业,走州过省,向外发展,足遍青藏高原,把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送到了北京,送到全国最知名的高校,把一个小村的光彩向四面八方辐射。自然,出生于史家坪的王金慎先生,能够自幼家承优良学风,格外聪颖出众,以一鸣惊人的优秀成绩,先后与1958年、1965年先后考入天水师范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也就不难理解了。毕业以后,本来可以定居省城兰州,留在大学工作,可是,“秀才”王金慎却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大学的挽留,坚决重回故里,续写先贤风范,更在40年后,影响、带动、主导起了最具黄河风情流域的的书法金石文化现象:谨三现象。

二、从政好青年:平步青云

2006年2月7日,王金慎《谨三艺趣》首发式暨书画作品展览在甘谷县书画院隆重举行。本次书画展展出王金慎诗、书、画、印、作品136幅,书法作品或楷、或草、或隶、或篆,淋漓尽致,笔墨饱满。作品展上,同时举办了王金慎书法作品集《谨三艺趣》首发式,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婴叟(武克雄)生前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原甘肃省书协主席黎泉为该书作序。

王金慎先生书法作品

1970年,王金慎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以后,从甘谷县委宣传部一名普通的干部做起,可谓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历任公社副主任、电影公司副经理、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县政府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按照他的天赋、学历和能力,上级领导有意培养他,有意举荐他去更高的领导岗位发挥才干、压担子、搭舞台。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雄鸡报晓石》 王金慎先生收藏

何况,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拘一格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王金慎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可是,王金慎真正的理想不是做官,而是做学问。据悉,当年西北师范大学挽留王金慎留校不成,在分配工作单位的时候,有意将他分配给天水地区宣传部,其实,王金慎心底里真正想去工作的地方,还是老家甘谷县城,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得知一个家在天水城区的校友却被分配到甘谷县委宣传部,经过前思后想,王金慎立即找到学校领导,提出能否和这个校友互换一下,他自己去甘谷县委宣传部报到,而让那个校友去天水地区宣传部报到。在他认为,这样一来,两全其美,校友距离家近,上班方便,而自己也离农村老家近一点,空闲、周末或者节假日,正好可以帮助父母亲一起耕田种地,支撑门户,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耕读之弟,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王金慎先生给自己的儿子起名“耕晨”二字,足以窥见其中良苦用心。

王金慎先生书法作品

王金慎先生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把读书、做学问和研习书法,视为人生最大的乐趣,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逐渐养成了淡泊名利、看淡万事、远离是非、不争不抢、无欲无求的宁静心态,以致他进入到县处级领导工作岗位以后,有意让贤、让权、举贤、隐退,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做学问研究、书法造诣方面上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尽管王金慎先生的行政职务仍然是县处级,可是他的书法作品,已经挂遍甘谷南北两山的各乡镇村户了。

王金慎先生的书法起笔飘若浮云,有如矫若惊龙,落笔厚重明快,回锋精准利落,恰似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王金慎先生的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古人传统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王金慎先生书法作品

甘谷县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甘谷县更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墙是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是甘谷城乡之间、约定俗成考评百姓家风的硬件标准之一,不管是上个世纪,还是选择,作为一个甘谷人家,如果能求到王金慎先生的书法,既是荣幸,也是心底里的真认可,首先王金慎先生是一个具有古秀才般造诣的学者型官员,其次,王金慎先生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先自撰内容,再提笔疾书,形成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寓意书法作品,深受老百姓的追捧和喜爱。“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如果说王金慎先生因为专注于做学问和研习书法,而错失了搭上从政为官的快车道,那么,书法造诣给他带来灵魂喜乐,是什么高官厚禄也换不来的踏实和满足。失去总让人遗憾。因为错过而失去,更令人悔恨。

门外的世界固然光鲜,窗外的风景未尝不美丽呀。错过,是一种别样的美。或许一开始会令人沮丧,但细细想来,错过其实是另一种得到。有什么可懊悔的呢?上帝是公平的,它为我们关上一扇门,就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

三、有为书法家:桃李天下

黄河母亲石系列 王金慎先生收藏

王金慎先生的书法造诣,行以情浓墨重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深受业界认可,民间追捧。他是甘肃省首批38名书法家之一,首批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谷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谷县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作有书画集《砚铭》、《谨三艺趣》、《书法四体临摹练习》、《实用书法手册》、《历代名家书论集萃》、《奇石文字图像赏析》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览并获奖,辞条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甘谷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自清以来,考取进士14人(其中翰林4人)、举人125人(其中文举61人)。王金慎先生作为上世纪60年代考上大学的毕业生,自然知道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唐狄仁杰门生众多,累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担任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县长以后,王金慎大力发挥全教育系统的各校长的创新精神、钉子精神和传帮带精神,现在甘谷县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连续19年名列天水市第一的荣耀,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奠定的基础和一代又一代的紧密传承。

进入80年代,受邻县中国书画之乡—通渭县的影响,甘谷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级党政组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甘谷人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深入实施“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四大战略,探索实践“以商兴城、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全面发展”工作思路,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一幅幅跨越发展的多彩篇章,开创了甘谷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崭新局面。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甘谷县政协隆重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畅想新时代聚力新甘谷”书画摄影诗词作品联展,以书言志、以画抒情、以影歌颂,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地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和伟大光荣,宣传展示改革开放40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展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鲜明立场和政治自觉。希望通过这次联展,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落实“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坚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践行者、推动者,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甘谷县如火如荼的书画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作为甘谷书法界的代表性人物王金慎先生,其落款为“谨三”(王金慎书法笔名)的书法作品,已经成为甘谷书画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深入人心,遍及各地。

四、金石天地间:谨三现象

黄河奇石造型 王金慎先生收藏

王金慎先生从小就在渭河边上长大,熟悉渭河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她是所有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一条古老而又美丽的河流。自古以来,渭河始终以她宽阔而又慈爱的胸怀,哺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一带的人民;如今,她又以丰富而又多彩的宝藏,恩惠着许许多多活跃在这一带的奇石爱好者。

《大渡河岷山雪系列石》 王金慎先生收藏

二十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已经是书法圈屈指可数的王金慎先生,对渭河流域的奇石收藏有了研究兴趣,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从此,研究渭河奇石的行列里,增加了一个写字写的最好的收藏家。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乌鼠山附近,由西向东流到陕西境内,于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08千米。渭河在秦域长约502千米,她南靠秦岭,北傍黄土高原,两岸主要支流有千河、黑河、泾河、沣河、霸河和太平河等,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滋润着“八百里秦川”,为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为广大奇石收藏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渭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加上她的支流较多,所以,蕴藏的奇石也是数量惊人,种类繁多。其中以造型石、图纹石为主,大多呈卵石状。说起来,渭河石也有四大特点:一是品种多样。有水晶、紫晶、玛瑙、墨玉、红碧玉、花岗岩、片麻岩、大理岩、孔雀石、平泉石、白腊石、黄蜡石、麦钣石、筋骨石、千层石、砂积石、蛇纹石、东陵石、秦岭石、黑河石、泾河石、千河石等,可谓品种繁多,质底优良;二是色彩丰富。用王实教授的话说是“白若羊脂、红若玫瑰、蓝若苍天、黑若墨晶、黄若大地、绿若湖水”,或一石一色、或一石多色、或对比强烈 、或搭配和谐,可谓色彩典雅,丰富多变;三是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昆虫、星辰、舟车、桥梁、器具、房屋,或一石一画、或系列组合、或一石一象、或一石多象,可谓应有尽有,变化无穷:四是趣味浓厚。渭河石大多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形式感强、趣味性浓,画面优美、意境深邃,雅俗共赏、审美性强。总而言之,渭河石的形、色、质、纹、韵等,完全可与兰州黄河石媲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心真石》 王金慎先生收藏

渭河奇石为渭河流域的卵石、象形石、画面石居多,质地优良,形象生动,特别是流域内所产的红碧玉,颜色鲜艳,石质细腻,还有黑乌金,漆黑发亮,并形成各种象形石,其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品种多样、题材广泛、形象奇妙、色彩典雅、纹理别致、文字真切、质地独特、意境优美的审美特色,整体上给人以纯真自然、苍劲豪迈、古朴厚重、博大雄奇、神采飞扬、意韵悠长的审美感受。它采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生千般之意象、存万古之神韵,美在天然、“天人合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王金慎发现,渭河奇石,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天地人物、尽显其中。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霞光云彩;既有山川河流,又有树木花草;既有人物故事,又有生活用品;既有飞禽走兽,又有鱼虾昆虫;既有舟车鞍马,又有房屋桥梁。

《母爱灵石》 王金慎先生收藏

从人物题材来看:大体有人文始祖、古代帝王、圣贤典故、伟人风采、名人轶事、天堂神话、美人风姿、民间百态 等表现内容。

从动物题材来看:大体有龙腾盛世、凤兆祥瑞、神龟祝寿、松鹤延年、麒麟送子、金蟾送宝、雄鹰展翅、国宝熊猫、“十二生肖”等表现内容。

从山水题材来看:大体有太白积雪、秦岭叠翠、鸡峰插云、华山雄姿、剑门雄关、洞中奇观、黄山奇松、九寨秋韵、庐山瀑布等表现内容。

花鸟和器物题材也有,如国色天香、荷塘月色、梅兰竹菊、燕舞春风、黄鹂闹春、喜上眉梢、三寸金莲、七级浮屠、百年陈酿、传国玉玺等表现内容。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这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观赏石审美的必要条件。渭河奇石题材广泛,不仅满足了这一要求,而且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审美需求。在题材选择上,石友们可以各取所爱、各尽所能进行收藏,做到雅俗共赏。

作为集书法研习之成就不菲的王金慎先生而言,对于渭河奇石与文字的研究,同样造诣不浅,引经据典,师出有名。他说,渭河奇石之文字,真切易辨、真草隶篆皆有、字形方正大方、内涵思想健康。其中大多数是单字,也有个别语或词组,还有字母和数字等。

这里仅举几例说明:一是“寿”字。石面呈黄底红字,书体似篆似隶,兼有行草味道,笔画繁多苍劲,字型略高显长,大有“寿比南山”之寓意,也有高寿、多寿、长寿之内涵。二是“福”字,又似“鸿”字。石面呈白底红字,书体为行草,笔画遒劲,字型方正,大有“鸿福齐天”之寓意。三是“香”字。石面呈黄底黑字,书体为行楷,字型方正,似有“香气袭人”之寓意。另有单字“人”、“兵”、“马”、“山”、“石”、“兰”等,字意也好。还有“孙中山”、“中国CCTV”等组合词语,内涵也好。

观赏石中有文字,这实属难能可贵。数量虽不多,但文字真切、书法味强、寓意吉祥、思想健康。尤其是“福”、“寿”二字,内涵喜人,迎合民愿,深受大众喜爱。

研习渭河奇石以后,王金慎先生经常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在他的引领之下,越来越多的和王金慎先生一样的,或书法家,或画家,或作家诗人,纷纷加入研究渭河奇石的行列之中,甘谷“谨三现象”作为一种时尚的文化新风,不胫而走,风靡渭河两岸,远到祖国的天涯海角。

《黄河奇石文字部分》 王金慎先生收藏

据悉,天水甘谷境内的渭河奇石,极具地域特征,大多石头硬度在摩氏6级以上,有很高的收藏、观赏价值。其中树化石、珊瑚化石、藻类化石和苔藓化石,图案壮观、色泽鲜艳。尤其是渭河奇石中的文字石,可谓天下一绝。

王金慎经常提醒身边的收藏者,渭河奇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渭河奇石坚硬的石质,神秘的韵味,生动的形象以及奇特的色彩和图文,为我们呈现了美轮美奂的奇石风采和千变万化的石上图案,石上,时尚,也许由来已早,固有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

王金慎先生书法作品 《归来黄河未成诗》

【特别鸣谢】:

王存录先生、王琪先生

和田玉籽料价格多少一克

牡丹石榴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