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忠礼
小时候,古城舒城有十几家茶馆,有的在街头,有的在巷口,有的在街心繁华地段。规模有大有小,生意一般都不错。像三民春、四五六、古瑜春等几家大茶馆,早市喝茶人进进出出,抹桌不干,板凳上的人总是坐得满满的。这大概是当时人喜欢喝茶的缘故吧!
小茶馆有小茶馆的优势,大多坐落在三岔和十字路口。一大清早,城郊农民上城卖蔬菜的,卖扫把锅圈的,卖棒棰砧板的……都争先恐后进茶馆喝茶,生怕占不到位子,他们叫跑堂的泡上一碗茶,端上一两碟点心,将要卖的东西摆在茶馆门前,边品尝边等着顾客光顾。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占茶馆门前那块宝地卖东西。来去匆匆的乡下人,时而也有进茶馆买几个点心的,但拿着就走,有的带回家,有的边走边吃。小茶馆点心品类不多,茶水也不大讲究,不外乎是小粑粑、米饺子、大包子、狮子头、大黄茶;可点心做得较大、实惠,迎合消费对象的心里。
大茶馆有大茶馆的特色。几家大茶馆都坐落在正街上,一般都有三四间门面,有的还是楼上楼下,十几张桌子,几十条板凳,有大堂,有包厢,商家和城里居民是常客。三民春、四五六两家大茶馆,红白案兼营,早上卖点心,收场后即开展酒馆业务,直到深更半夜。在相互竞争中,各茶馆都不断地改进经营方式,创造出各自独特的点心,注意提高服务质量。共同点是:点心品种多、质量好,茶好、水好,服务周到,价格合理。
除大包子、狮子头等大路货外,还有笼货、春卷、烧卖、糯米油香……凡用皮的点心,原料都选用精米粉、精面粉、精淀粉;作心子(馅)往往以肉沫、虾仁、粉丝、香干、蛋皮,刚上市的荠菜、韭菜,加上葱姜杂料和调味品,绞拌或炒拌均匀为馅;包在皮子里捏成不同形状的点心。经过有的蒸、有的炸、有的先蒸后炸,从外表看有的白生生(笼货),有的黄橙橙(米饺),有的金灿灿(烧卖);吃起来皮软、焦酥,心馅油润鲜美。茶叶一般都是春茶,水是刚烧的沸水,茶泡不久茶碗盖一揭,就能闻到浓郁的清香。
有些老茶客,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仿佛要从茶点里品出什么味道来。有的人边吃边喝边听人讲话,想从话中听出近时城里城外发生的新鲜事情,回去好向别人“小广播”。
在茶馆做伙计是非常辛苦的。为了确保点心质量,大部分点心都是当天做当天销,现烧热卖。因此,伙计们无论是春夏秋冬,黑夜月夜,下雨下雪,家住远近,半夜三更都得起床上班。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熟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的在案板上做点心,有的在茶炉边烧开水,有的在灶上起油锅,有的在摆布桌凳。人和人的影子在茶馆里晃来动去,却很少听到讲话的声音。起早行路人走在黑沉沉的大街上,偶尔发现门缝里透出微弱的光亮,那十有八九是茶馆。
伙计不仅辛苦,而且要会两门绝活。当今端茶倒水看来是最简单的事,可那时并非容易。我亲眼看过跑堂的左胳膊上摆了十几碟点心,在桌子间隙中走来走去,但从未见过有什么失误。点心送完后,他又拎着嘴子很长的大铜壶给各个茶碗加水,一尺多远就将开水点滴不泼地倒进茶碗里,动作非常敏捷。
我还不止一次呆看过白案大师傅做春卷皮,那种高超的技术,简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先将精制面粉放进盆子里,兑上水搅成糊状,然后用右手抓起,在手上抖来抖去;一口小铁锅卡在燃烧木炭的炉子上,锅底乌黑发亮,他不时在锅底抹点香油,当冒青烟时,他忽然将手中拖着老长的稀糊向上一抖,紧接着又一把抓住,形成面团,向锅底上一沾,刹那间一张圆团团的春卷皮就被左手撕了下来,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有时我被稀糊快要掉下来惊叫出声,而大师傅却笑嘻嘻地对我说:“好看吧,想学吗?”
如今,各项事业都步入了快节奏,悠闲喝茶品茶的人很少了,茶馆萎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代替它的是星罗棋布的炸货摊点,更方便了群众。然而,在我的脑海里,古城茶馆还时隐时现,我愿让它永远留在记忆中!
▼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