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苑将恢复“南囿秋风”历史景观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南苑地处古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泉源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茂之地,加之离北京城非常近,颇受历代帝王的喜欢。自辽金时起,封建帝王就在这里筑苑渔猎。元代定都北京后,南苑一带成为皇家猎场,并历经元明清三代。
南苑在清代时期达到鼎盛,不仅筑起城墙开辟多个城门,还修建了多处行宫以及若干庙宇,清代皇帝在此围猎,还在此检阅部队。遗憾的是,清朝末年,随着国力的衰落,南苑逐渐废弃,苑内的众多建筑,现已无存。
不过,作为三代皇家苑囿,南苑还是通过不同方式留下了痕迹:如今大红门、西红门等地名是当年大门所在;新宫、旧宫等地名是当年行宫所在;当年苑内桥梁、庙宇众多,在时光变迁中,如今还残存一些建筑,诉说着背后的往事。
南苑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湿地,从辽代开始,这里就是皇家猎场,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南苑一带在元明清三朝,更是成为皇家苑囿。何谓皇家苑囿,是专供皇帝游乐、生活以及处理政务的园林,苑内不仅能供帝王享受射猎之乐,还修建了供帝王居住、宴饮、游乐的宫室建筑群。南苑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南囿秋风”是明代燕京十景之一,清代初期,南苑还是皇家第一园。
为何南苑一带是湿地呢?这与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有密切关系。永定河是北京境内最大的河流,它的冲积扇造就了北京平原(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永定河水通过河底砂石层渗透到南苑地区,因此,永定河长年渗透水供应,再加上旧时降雨量比现在多,南苑一带形成一片湿地。不仅如此,南苑地区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泉源密集,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南苑一带水草丰茂的独特地理特征,受到当时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青睐。辽金时期,统治者常在此进行围猎活动,时称“春捺钵”、“夏捺钵”。辽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幽云十六州后,升幽州(北京地区)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南京(今北京)成为辽朝五京之一,成为契丹皇帝“四时捺钵”之地。辽圣宗时期(统治时间为982-1030年),因对北宋王朝有军事行动,“春捺钵”、“夏捺钵”多在南京。
不过,当时契丹皇帝狩猎活动中心不在如今南苑一带,而是在南京城东南的延芳淀。延芳淀在今通州区南部漷县镇一带,水域广阔,芦苇丛生。辽代在此地建有宫殿、呼鹰台,皇帝常在此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延芳淀大约从元代逐渐缩小,至清中期完全消失。
1153年,金代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据《金史》记载,金中都南城外有广乐园(又称熙春园、南园、南苑)、建春宫,广乐园内有熙春殿、常武殿、临武殿等,金代海陵王、世宗、章宗皇帝多次到广乐园游玩。《金史·世纪补·显宗纪》记载,1185年,金世宗皇太子完颜允恭去世,葬入南园熙春殿,当时世宗从上京会宁府(金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来到中都,未入京城,便先到熙春殿祭奠太子。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建春宫和大宁宫(后来的北海公园)齐名,金章宗在1196年至1201年的六年时间内,共去建春宫14次。
元代,南苑一带得到了极大发展。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定都北京。这个游牧民族出身的皇帝,为了在冬春之际进行驰骋围场,纵放鹰隼之需要,在郊区开辟了供皇族游猎的四处“飞放泊”(《元兵志》载:“元志,冬春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下马飞放泊,柳林飞放泊、北城店飞放泊和黄堠店飞放泊。在这个四个“飞放泊”中,下马飞放泊的规模最大,它就是南苑一带。《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下马飞放泊在大兴县(元代大兴县,为元大都附郭赤县,即元大都治所之地,并非如今的大兴区)正南,广四十顷。”何为“下马”呢,“盖言近也”,即离大都城近,上马不一会就到。
明朝永乐年间,在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大型皇家苑林——南海子。“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南海子的范围,即今大红门往南至南大红门,马驹桥往西至西红门,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总面积210平方公里,面积是北京城的三倍,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皇家园林,明朝在南海子建了围墙。
自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要在南海子进行大规模地狩猎和练兵活动。永乐、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皇帝常出猎于此。明代在南海子四面辟有四门: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建有庑殿行宫(在今旧宫镇庑殿村,此行宫到清朝已坍塌)以及管理南苑的机构旧衙门提督署、新衙门提督署,修治桥道,建有鹿圈、二十四园等。
南海子有海户(耕种和养殖劳动者)1600人。南苑泉河湖遍地,树木茂盛,动物繁多,风景优美,“南囿秋风”是“燕景十景”之一。每到秋季,蔚蓝的天空下,百泉涌流,河道纵横,湖波荡漾,绿荫遍野,宛如人间仙境。
明朝南海子遗存古迹很少,只留下两座石碑。一是万历十三年(1585)立于西南海子角北侧“重修镇国观音寺碑”,碑文记载“都城南四十里许乃上林苑海子,我国家蕃育鸟兽之所也”,现存于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内。二是近年在旧宫镇庑殿路出土的“上林苑南海子碑”,出土之地正是明代管理南海子的机关——旧衙门提督署旧址,此碑现存于大兴区文物管理所院内。此碑为汉白玉质,通长194厘米,宽76厘米,厚19厘米,碑首篆书“上林苑南海子”,碑文记述了明代南海子的历史沿革,是表彰时任上林苑南海子提督张敬齐的功德碑。
明代后期,南海子逐渐荒废。不少建筑坍塌,二十四园无处可寻。顺治元年,清世祖建都北京。清朝沿用明制,继续将南海子做为皇家苑囿,根据古代在皇城四周建苑的规制将南海子改称南苑(如今还留下西苑、北苑等地名)。
清朝将明朝两座衙门改建成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并新建了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每座行宫占地几十亩,有三四百间房,团河行宫是最富丽宏伟的。后来,由于八国联军的掠夺、焚毁及军阀拆除,这些行宫遭到严重破坏,旧宫、新宫、南宫已片瓦无存,只留下地名。团河行宫是这四座行宫中存留遗迹较多的一处,遗存有乾隆御碑亭、翠润轩、150多棵松柏树。近年大兴区政府对团河行宫进行了复建,按原样建了20多处建筑。
清代几任皇帝一直在南苑大兴土木。清朝乾隆年间,拨38万两白银重修南苑围墙,把土墙改筑成砖墙,并增修了镇国寺门、黄村门、小红门、双桥门、回城门五座大门。九座大门规制不同,有的三个门洞,有的二个门洞,有的一个门洞。门洞顶端建有飞檐斗拱屋脊式门楼,上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门漆饰红色,大门上钉着横竖成行大圆帽铁钉。另外,清朝乾隆年间改建南苑苑墙时,为了千多名海户出入方便,在围墙上开辟了13座角门,角门比正式苑门建筑结构简单。南苑苑墙、苑门、角门已无存,在大红门村东存有500多米长的苑墙遗迹,多数苑门只留其地名,如今角门地区的一些道路名都是因马家堡角门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先后共有12个封建皇帝到南苑行围打猎,累计达132次之多。光绪以及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九年春巡幸南苑,先后驻跸团河行宫、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并游览了南苑的大部分景点,这是清代帝王在南苑最后一次临憩活动。
因为独特的地形,历史上,南苑有二大水源、三条河流、117处泉源以及25处湖泊。两大水源是一亩泉和团河,一亩泉是小龙河的发源地,团河源是团河及凤河的发源地。据《北平史表长编》记载,一亩泉发源南苑西北隅,大亩许,虽旱不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南苑乡对一亩泉(称一号水库)进行挖掘和利用,在农业灌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槐房村的老住户回忆,一亩泉边上有几间砖房,墙上刻着“一亩泉”三个大字,一亩泉的泉源如小牛犊那样大,泉水汇成湖,成为小龙河的源头。小龙河、凤河再加上流过南苑的凉水河,构成南苑一带重要的三条河流。
南苑泉源遍地,有的书记载有水泉72处。清高宗乾隆对南苑水资源进行了详细勘察,他在《海子行》诗中写道:“七十二泉非信征,五海至今诚有此。”并注曰:“近经细勘,则团河之源可指数者九十有四,一亩泉其东南亦有二十三泉。”由此可见,南苑一带的泉源不止72处,实有117处之多。
据清乾隆年间疏浚南苑河流、湖泊后统计,南苑共有湖泊25处。如今,正在建设的南苑湿地公园,建成后最大面积的水面——水泡子,在当年就是南苑一带较大的湖泊之一,它是永定河故道冲积形成的湖泊,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湖面仍然非常宽广,泉水淙淙,芦苇丛生。
南苑一带湖泊众多,相应的,也有许多桥梁。明清时期的一些史料记载,元代“下马飞放泊”共有72座桥,明代史书记载,天顺二年(1458年),“修南海子大红桥一,小桥七十五”。《大清会典》记载,清时共有桥与闸91座。根据北京图书馆藏的清代《南苑全图》,上面标注的桥梁有30余座,比如一亩泉至大红门的头道桥,二道桥等,从新宫至旧宫的有树桥、鸭子桥等;凉水河上有大红门桥、九孔闸、半边桥、马驹桥等。
其中最著名的桥要数大红门桥和马驹桥。大红门桥原名永胜桥,该桥修建年代在明代之前,明代永乐十二年修建南海子时,就以永胜桥为北边的界。明清时期,多位皇帝对这座桥进行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旧有石桥,建了一座五孔跨河公路桥,定名为大红门桥。2009年,新建大红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马驹桥原为木桥,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改建成石桥,名宏仁桥,清代重修此桥,名马驹桥。桥在南苑东红门外偏南,距南苑东墙半里左右,桥下凉水河环绕,急流如下,如马驹奔腾,故曰马驹桥。明清时期,在马驹桥西南苑城墙与凉水河交叉处,有一座五卷石桥,其桥半在墙内,半在墙外,古称半边桥,现已无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对一亩泉进行疏浚,并添设闸座,即石闸桥。这座桥距离新衙门行宫约500米,是皇帝到大红门的必经之地。当时,从新衙门行宫到大红门御道上有好几座桥,此桥是第一座桥,故称“头道桥”。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亩泉枯竭,此桥还一直作为桥梁使用,本世纪初被拆。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龙河上还有一座桥,因靠近旧衙门行宫,而被人们称为“衙门桥”,这座桥保存完好,现在仍在使用。
南苑作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猎场,因此在猎场内,有不少供皇帝打猎的封土台。封土台即用土堆成的土台子。比如南红门的晾鹰台、西红门的杀虎台、西北隅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等。封土台是皇帝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和大雁的地方,有时也用于训练军队。这些封土台,只有晾鹰台留存至今。如今,大兴区瀛海乡南宫村西北1公里处(北普坨影视城北侧,相距500米左右),有一座高大的土丘,上面长着一片杨树,这是南苑皇家园林的重要遗迹:晾鹰台。
古时皇帝打猎有两种方式:一是骑马射箭猎杀鹿、羊、兔等动物;二是在高土台上纵放猛禽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皇帝在高台上纵放海东青后,即飞向天空,全力猛捕天鹅大雁,载擒获之鹅雁归来,它劳而出汗,再遇地面、空中之雨露,要在高台上晾晒,故而得名晾鹰台。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晾鹰台“台高六丈,径十九丈有奇,周径百二十七丈”。元代把“下马飞放泊”当作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曾在这里筑起晾鹰台。据民国年间《民众报》刊登之《南苑晾鹰台》介绍:“南苑南海子中之大高台……台基广阔,早年尚有汉白玉栏杆,台之正中心亦镶有汉白玉台面,上镌龙纹精细”,“明永乐年中曾加以修葺,并于台侧建二十四园,遍置花木,为皇帝每年必幸之所。”
元代时,皇帝常在晾鹰台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然后开筵夜饮。明代叶子奇《草本子》记载:元朝饲养猎鹰的“打捕鹰房”,“岁用肉”即达“三十余万斤”。平均每天用肉千斤左右。由此可见,元代鹰房的规模很大。
清代,晾鹰台也是清代皇帝阅兵、观马的地方。清代规定每三年在南苑别举行一次打猎、阅兵活动,每年五月在晾鹰台举行观马活动。这些活动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皇帝率亲王、大臣、皇帝子孙、八旗官兵等上万人参加。每次在南苑举行打猎、阅兵时声势浩大,盛况惊人,热闹非凡。康熙、乾隆帝多次在晾鹰台参加打猎、阅兵活动。清朝宫迁画家郎世宁画的《乾隆大阅图》是乾隆皇帝在晾鹰台检阅军队的真实写照,此画在新衙门行宫后殿悬挂了150多年,民国初年段祺瑞任陆军总长时,到南苑检阅部队时,曾去新衙门行宫看到殿中屏上这幅画像。当时行宫已年久失修,他恐怕画像被屋漏雨水污毁,就派裱工揭下带回城里,交给了内务府大臣。此画在故宫又保存了近百年,至今仍清晰精彩如初。
世事沧桑,昔日晾鹰台盛况已成历史。清末,农民在晾鹰台上耕耘刨种,雨水冲刷,致使其土台向外延,高度降低。现在台高10米,周长500米。新中国成立后在台上栽种了几千株杨树,现已成林,同时晾鹰台古迹受到保护。
明清两代都重视修建庙宇,据记载清代南苑有皇家庙宇29座,苑内有21座,围墙外有8座。顺治年间修建的元灵宫是南苑众多皇家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它是一座道教庙宇,其规制是仿明代紫禁城西光明殿而建,只是规模略小。据记载,元极殿两旁有钟楼和鼓楼,钟声洪亮,10公里外的马驹桥都能听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洗劫南苑,元灵宫被破坏,钟鼓楼间一亭子内的建寺木书也被抢走。民国年间,元灵宫被奉军拆毁,今已无遗迹。
德寿寺也是规模较大的庙宇,它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与旧衙门新宫同时修建,寺庙与行宫毗邻。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丹益希到京师贺寿,乾隆皇帝现在承德为班禅建了一座行宫,赐名须弥福寿寺,班禅先到承德行宫,乾隆后在南苑德寿寺接见班禅。
德寿寺还有两座形制相同的石碑,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德寿寺时所立。如今,德寿寺已无存,但幸运的是,这两座碑得以幸存,成为德寿寺的重要遗物,被加以保护。近年大兴区对德寿寺进行了复建。
另外,宁佑庙的石碑,碑上刻着乾隆皇帝的《海子行》《宁佑庙瞻礼诗》,这两首诗详细叙述了南苑修建始末、沿革以及水源风貌等,是研究南苑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此之外,如今还保存有乾隆题写的南苑昆仑石碑,是南苑遗存中非常珍贵的文物。这块昆仑石碑位于大兴旧宫镇毓顺庄村南的一片核桃林里。此处是清代南苑饮鹿池(老百姓称为“小海子”),原是养麋鹿的地方,当时这里美景秀丽,绿草如茵,被誉为“苑中之园”。在饮鹿池北岸,有两颗巨大的古柳,因树杈交错,偎依为伴,得名“夫妻柳”,后成地名:双柳树。乾隆皇帝多次到此游玩,还补栽柳树,并赋诗纪念,这些诗分别刻于饮鹿池东岸的石幢(古代石刻的一种,为八棱柱状,往往用多块石刻堆建而成)和位于西岸的昆仑石碑上。后来,南苑被废弃后,石幢无存,昆仑石被埋,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兴建养鸡场时,在泥土中发现这座昆仑石碑。后来,南海子麋鹿苑仿制了一座双柳树昆仑石。
南苑的奉宸苑,也称官署房,是管理南苑行宫、寺庙等事务的机构。为了维护南苑的安全,各大门都有士兵守卫,稽查各门出入之人。在苑内镇国寺门、黄村门、南红门等设有九处供护苑士兵居住的兵房。清末,奉宸苑官署被废。1935年3月,大兴县政府由北京城内迁至此。笔者于多年前走访奉宸苑官署旧址,部分建筑还保持原貌,原大兴县署的两扇铁门还在使用。
光绪十六年(1890)秋,京南发大水,永定河决口,洪水冲进南苑,丰台、黄村、永定门外一片汪洋,洪水从南苑北墙九空闸冲进海子里,围墙被冲倒,麋鹿等动物被冲散,跑出苑外。此时,正值清廷国库空虚,无暇修建,再加上1900年八国联军的破坏,南苑逐渐荒废。
1904年,袁世凯利用清政府设立练兵处的机会,将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为北洋陆军第六镇进驻南苑,在南苑由西向东修建了七座营房,如今还有七营房旧建筑,其他营房只剩地名,比如三营门,六营门等。
1910年,南苑建起了飞机场,从法国购进的飞机在这里试飞,这成为中国拥有的第一架飞机。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在南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1936年,国民革命军29军进驻南苑,修建了飞机场。日本投降后,南苑机场成为国民党空军基地。1948年12月17日,南苑解放后,南苑机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机场。此后,南苑机场见证了许多重大事情。改革开放后,南苑机场开辟民用航空业务。
来源:北京晚报 高世良
编辑:tf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