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曾专门写诗,赞美薄胎玉器:“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这便是由于将它拿在手上,轻巧如浮云一般,侧面证明了薄胎作品“空、飘、细、巧”的特点。
薄胎这一工艺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了。
在古代,玉雕师能将作品做到1-2毫米左右的厚度,那么到了现代,薄胎工艺最为极致者,可达到0.5毫米的厚度,是一项极为细致且具挑战性的工艺。
因为薄胎玉器薄而轻,放在水上会飘,不会沉入水中,还被人称为“水上飘”。
薄胎雕刻工艺难度大,技术性强,薄胎的坯体薄,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这就要求玉雕师有高超的操作技艺和心理素质。
“抚外影瞻内”,就是说从外面就能看到玉器的里面,这就是薄胎玉器的魅力。
要达成“透亮”的效果就必须要“掏膛”,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并且保证玉器周身只有一两毫米,也正是因此,致使薄胎工艺的作品在古代少之又少。在乾隆的诗中就能证实这一结论。
乾隆年间,乾隆曾写过800首赏玉诗,其中关于薄胎玉器的却只有60首,由此可见薄胎工艺的难得!
薄胎工艺的魅力就在于,将玉石雕刻得薄如蝉翼,却还能在其上雕刻水墨画一样的纹饰。
在光影下更是能够感受到这一工艺的震撼之处。
薄胎砚屏典范,名师代表作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松树、仙鹤均有长寿之意,二者合一具有“松龄鹤寿”的吉祥寓意。
此件薄胎作品由和田玉一细青玉雕就,玉质细腻油润,方可雕琢如此精巧题材。
整体玉色清新雅致,加之体量大,为和田青玉之上品。
请一定要点赞并关注《有点田》吧!
请一定要点赞并关注《有点田》吧!
请一定要点赞并关注《有点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