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之间首尾贯串,把一个个字排列起来,大小、长短、肥瘦、向背、首尾之间,应搭配得当,尤其是笔画的排列由首至尾要气脉连贯,不懈怠,又不支离,这就是一行之中的行气。
1、字守中线
在一字之间,要有一根中线,不可偏离。行草中如有一个字偏左,另一个字偏右,首尾连贯起来看时,还是在一根中线上。楷字也是这样,有的偏侧字如“夕”字、“戈”字,有撇的“才”字就向左,有捺的“之”字就向右,这就不能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平衡问题,要从全行着眼。
行气也就像人的走动,有时摆动左胳膊,有时摆动右胳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字的左右伸缩摆动,也是为了变换平衡,串通一气,看去气势仍连贯在一起。像王羲之的《丧乱帖》中“荼”字突然向左,“毒”字突然向右,而使从为首一字的“先”到末尾一字的“追”字,仍然在一条中线上。
王羲之《丧乱帖》
2、承接牵引,笔断意连
字与字之间的行气固然是由左右变换着的平衡所造成,上面已经谈到,这里再进一步分析。不管楷字和草字,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字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每个字的笔锋衔接之处,即上一字与下一字的交接处,都有承接和牵引着的笔锋。比如下一字笔锋的起处是承接上一字末尾的笔锋,也就是说是由上一笔的笔势连接过来的,那么下一笔的笔势就是牵引,即把下一字笔锋牵引出来,使笔与笔之间有照应,有交待,行笔自然有了连贯。上一行最末一笔与下一行的起笔也应遥相呼应,使其气脉通贯,隔行不断。
楷字与草字的承接牵引是不同的,楷字是笔势相连,笔笔都断(即没有牵丝),只把上下笔画连在一起;而草书则是有连有断,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几字相连的“连绵”“游丝”草书多起来了,我们在书写草书时,不可勉强用游丝连接起来,如果一二字连接还可以,三四字连接太多了,会感到牵丝缭绕,便有春蚓和秋蛇的毛病。所以只要笔断意连就行。明代书法家张绅提出的“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即是指的笔意不要断了的意思。
王献之《鸭头丸帖》
3、上下有俯仰,左右有顾盼
上下左右的行列布置方法,前人简单地形容为“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清代书法家戈守智对上下左右的布列要求则更为具体地说:“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则用翻点以接之;右行连用大撇,则用“轻掠”(即撇),以应之,行行相应,字字相承,俱有意态。”
字的上下关系是俯仰的关系,在上之字要俯视着下面的字,在下面的字又仰视着上面的字,在左的字要照顾着右边,在右边的字要照顾着左边。最避忌的是每字雷同,上下齐平状如算子,这就把一行的布白和章法写得割裂了。特别是行草书,它是通过字的大小,阔窄、正斜,曲直来体现变化的。王羲之的草书就具有上述的许多变化,如《兰亭序》上一个“年”字用垂露,下一个“年”字便改用悬针的用笔了。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在写楷字的时候,虽不具备草字那样多的变化,但由于汉字结构本身的长短、斜正、疏密,就不能做到绝对一致。“车”字就长,“两”字就短;“口”字就小,“体”字就大。我们也应在符合楷字端正齐整的原则下注意到行气的搭配变化,使之左顾右盼,牝牡相接,笔姿点画相呼应。
如写“大夫”二字,左边都是撇,右边都是捺,如果采用同样的笔势去写,就没有变化了,如果上下字都有悬针,下一字便可改为垂露,第一字使用了折锋,下几字便可改用搭锋,即落笔直下不折的笔法,直到笔意尽了再用折锋,用以转换笔气,这样也就使上下有了映带关系了。
《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难以有所作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思想的练达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此帖创作之时,他的老家山东琅琊地区正处于一场战乱之中。王羲之被迫离开北方,迁居南方。当他获知祖坟遭毁,痛苦不安,便给朋友写了一封短札,写此帖时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书法行笔和心情融会贯通,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动的剧烈变化,把书法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丧乱帖》书法精炼老道,技法成熟,是难得的精品之一。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王羲之手札中的杰作:字体由行入草,用笔雄浑又兼飘逸,体势倾斜中寻找平衡……
看高清单字,虽是勾填,却栩栩如生。
十几年前,此帖曾经重新装裱,在机器的帮助下人们看到,唐人的双钩居然是用一条条细如发丝的墨痕叠加上去的,这方法犹如黄宾虹绘画中的积墨,难怪有那么强的立体感!
我们现在欣赏《丧乱帖》,常常只是为它的美而感动,却忽略了王羲之在书写时心情的起伏。
当读到“号慕摧绝,痛贯心肝”,“未获奔驰,哀毒益深”,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当时的王羲之,一定是在痛哭。
这一年王羲之五十岁,其人走入人生的晚年,其书却正值佳境。
当时他人在南方,北方战乱,他祖先的坟墓于是遭敌方“荼毒”——这是王家的祖坟第二次遭毁了,上一次,还是他小时候。
在古代,祖坟就好比信仰,毁人祖坟,象征着毁掉这一家族的根脉。所以古时战争,刨人祖坟的现象十分常见。
好在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方是东晋,将领又是王羲之好友,他很快将王家祖坟修复了。
但祖坟的修复,并没能抹平王羲之心中的伤,加之不能亲往拜祭,那种锥心的难过在书圣的心头荡漾着。
随着心情的起伏,他的笔尖轻轻跳跃,写完了,哭过了,悲郁心情排解开来,而一件书法杰作也应运而生。
这就是书圣,你们苟且,我不苟且,于是他将人间不忍卒视的大乱,化作书法中赏心悦目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