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陶器的起源与发明历程探索

07-18

陶器的起源与发明历程探索

上一回谈了我国先民在服饰设计方面的一些设计思想跟具体表现,其中谈到“衣食住行”这个概念,今天接着谈一谈“食具”方面的话题。


写历史故事其实跟写科幻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想象力,科幻故事通常是根据过去及现在去想象未来,而历史很多时候则需要根据现在推想过去,以想象力还原历史现场。


比如我国先民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感觉需要陶器用具,然后又怎么发现陶器制造方式的呢?

根据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陶器出自1962年发现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经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法的测定,距今大致8825±240年,妥妥的新石器时期。


而陶器的设计制造完全有别于过去的石器与服饰,因为这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创造发明”。


过去无论石制、木制还是骨制物体都只能属于自然加工,人类只是通过设计组合改变其形态,但陶器从粘土烧制而成,不仅改变形态,因为温度产生的化学变化彻底改变了本质。


人类的造物之路,就是从陶器开始的。


好了,我们要开始展开合理想象,回到历史现场解密陶器的诞生。


一、发明


话说早在距今243万年以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中(1959年在山西省运城市发现)就发现了先民的用火痕迹,所以人类已经有漫长的玩火经验。


某个夏天早晨老麦跟小伙伴们又合力打到一头野牛,按正常做法肯定是“芭比Q”最美味,但可惜妻子最近身体不适,胃口很差,对油腻的烧烤表示抗拒。

可不吃肉哪来力气干农活,老麦为此苦恼不已,幸好大凡聚餐网红老李都一定在场,他提出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不如我们来熬点牛肉汤吧?


过去大家喝水都是直接把头伸到河里,或者用手捧到嘴边嘬着喝,根本就没有固定盛水的容器,更可况是需要接触明火来熬制的汤呢?


于是一场头脑风暴开始展开,大家提出各种石头方面的方案,比如掏空一个石头,或者去山里寻找合适形态的石头等,最后竟然是老麦儿子提出了解决方案。


小麦自小喜欢玩泥巴,比如捏出各种野兽怪物,某天他发现大家平时篝火晚会一起跳广场舞的附近有座小山,山上有非常好的粘土,他曾经将这些泥巴抹到妈妈编织的篮子上。


然后还用火烤着玩,发现经过火烤而干掉的粘土变得坚硬很多,说完就拿出这个作品,看起来不就是一个适合煮汤的盆子吗?


关于这个传说,恩格斯先生也在其文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表示呼应:“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于是陶器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此处需要说明一件事情,就是现在我们都喜欢说“陶瓷”,但“陶器”跟“瓷器”其实并不是同一回事,这里谈一下他们的几点区别。


1、诞生时间不同,最早的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而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也有出现在商朝中期的说法。)

2、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一般是800度—1100度之间,而瓷器绝大多数要在1200度以上。

3、制作原料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设计方式,及社会性功能都不同等。


太多细节区别并不是本期内容重点,大家只需要清楚两件事情,其一是它们不一样,其二瓷器其实脱胎于陶器,好比火药来自炼丹,伟哥来自心脏病治疗。

意外跟发明很多时候一胞双生。


二、造物之法


随着漫长岁月的浸润,原始陶器逐步发展,其中包含成型工艺、造型设计及装饰设计等几个方面。


首先陶器的成型工艺有三种,分别是手制法、模制法及轮制法。


“手制法”顾名思义就是靠手捏,也是陶器最早的设计制作方法,这个方法有达达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特征,就是比较随意,注重抒情,弄得不满意就直接扔掉,主打好玩。


后来这个方法还演变出“泥片贴筑法”跟“泥条筑成法”,简单理解就像万科建房子一样,先做好“房屋预制件”,然后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


“泥条筑成法”如今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制作陶器的时候都仍然存在,一般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然后通过环绕垒叠的方式筑成陶坯,有时候也会围绕一个“模具”来盘筑。


所以手制法的陶器最有原始味道,稚拙,简朴、真挚,直率,有趣。


“模制法”更好理解,就是在一个做好的模具上面敷泥巴,如果实在不懂,可以问一问女朋友平时怎么敷“涂抹式面膜”就清楚了。


“轮制法”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最成熟的一种方法,原理是利用“轮盘”快速旋转产生惯性力将泥料拉坯成型,如今去佛山石湾镇一类地方就可以体验其制作过程。

“轮制法”制作的陶器造型规则、器壁均匀、精致挺拔,而且还可以将陶器做得更薄,同时让制作效率大幅提升。


这样的典型作品有1928年发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蛋壳黑陶”,推测距今大致4000多年,这批陶器其实分别有灰色,红色及黑色,其中黑陶最为著名。


首先其造型设计非常出众,比如其中的“高柄杯”,壁薄最夸张的仅仅0.3毫米,表面乌黑发亮,质地细腻,制作精致,感觉不开一支茅台都不好意思使用。


这样的黑陶根据分析,陶土必须经过精细淘洗,而烧制过程中则采用“渗炭”工艺进行着色。


因此大家不要以为“红酒杯”及“白兰地杯”是很现代的设计产物,其实除了龙山文化,距今6000年-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造型很接近当代的高脚杯陶器。


接下来让我们将走近原始陶器的设计,研究一下是什么样的功能需求,让我国先民研发出一堆造型各异的陶器。


三、造型与设计


原始陶器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6大类,分别是:饮煮器、饮食器、盛储器、水器、酒器及杂器。


现在开始进入高能区,我赌大家会看到很多读不出发音的字,或者压根不知道中文中竟然存在这样的字。


1、饮煮器:鼎、釜(fǔ)、鬲(lì)、甑(zèng)、甗(yǎn)、鬶 (guī)、灶等。


2、饮食器:钵(bō)、碗、盆、盘、豆、簋(guǐ)


3、盛储器:罐、瓮(wèng)、缸、尊、罍(léi)


4、水器:壶、盂(yú)、瓶、杯等


5、酒器:觚形杯、高柄杯、觚(gū)、(zhì)


6、杂器:器座、支座、勺等。


从这些功能分类来看不难发现先民们对陶器的研发设计主要为饮食服务,而且从图片来看大部分陶器的形态历经万年至今没变,比如碗、钵、盆、盘、罐及缸等。

不得不又再感叹“最好的设计就是不需要再设计”。


此处的“不需要再设计”当然是指功能结构,过去谈过设计的本质是“限度管理”,限度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协商,一种不可以协商。


设计工作首先是将限度界定出来,先满足不可协商的,再优化可协商的,比如设计一张椅子,其不可协商的部分是承重性、安全性、比例等,这些必须要达到标准,而可协商的部分则是材质、装饰图案、颜色、造型表现及舒适度等等。

我们看平面设计也是如此,不可协商的是信息传达,其余基本都可协商,无论用波普风格还是包豪斯风格都可以为“有效的信息传达”提供服务。


所以越原始的设计其实越专注于第一种限度的管理,但不表示没有第二种限度的设计,比如原始陶器也有装饰表现,我们会放到下一回结合中国色彩进行讨论。


这些原始陶器当中有些设计考虑如今看来非常有意思,碍于篇幅,我们只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来谈谈。


首先登场的是陶釜,“釜”是个炊器,圆底无足,敛口,必须安置在炉灶或者其它支撑物上面来煮物。


《史记·项羽本纪》当中“破釜沉舟”的故事里项羽下令士兵砸烂的就是这玩意。

浙江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中曾经出土一个“腰釜”,在其腹部设计上增加了一道宽沿,突破了更早之前釜的形式设计,其目的推测是为了利于装满东西的时候可以多人搬动。


接下来登场的则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6000-6700年前)出土的一个尖底瓶,瓶无疑是最常见的水器,这个陶瓶被设计为底尖、腹长、口小,像个两端特别尖的橄榄,而且腹部靠下的两边附有耳环。


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是方便汲水,首先两边耳环用于绑绳子,这样可以将瓶抛到河里或者放到井里,尖底是增加压强,化解浮力,让瓶子可以进水,这样的造型还利用了力平衡原理,让空瓶进水后重心不断变化,可保持瓶口继续进水。


相信这样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及思考后不断改良形成的。


最后则是出土自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6100-4600年前)的背壶,其球型腹部的一侧被压平,两侧有耳环可穿绳,背着的时候压平一侧可紧贴人体,让人感觉更省力舒适。


因此较好处理了人跟器物的关系,时髦点说,已经是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考虑。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原始陶器的造型设计特征,首先是将硬核的功能考虑置于首位,配合考古材料来看,最早的陶器跟原始艺术不一样(详见《艺术风格启示录》),模拟动植物或者人物造型的很少,几乎都是最简单的球型或者半球型。


如果将前面我们提及的一堆器皿放在一起组合观察,就好像到了某个高中的美术器材室,几何气息扑面而来。


模仿大自然的造型设计有个专门名词,叫“象生形”,目前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象生形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而且数量很少,比如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的“陶鹰尊”(距今约5000年)。


这是个模仿猫头鹰的酒器,显然这不会是日常使用的器皿,目前推测是一种氏族图腾崇拜的产物。


四、最后


如此这般,不知道事出偶然还是刻意钻研,陶器被先民们发明了出来,由此大大提升了定居生活的质量,首当其冲当然是对于美食的研发。


造物之路由此启程,下回将跟大家一起研究下彩陶方面的符号及色彩设计。


本回分享到此,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虎眼石手串的功效与作用

阿拉斯加和哈士奇的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