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鱼友认为,我们饲养观赏鱼如果想要去铺设底沙的话,一定是给种植水草做准备的,实际上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在很多造景缸里它也不一定就需要去栽种水草。
那么我们在鱼缸里铺设底沙会有什么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呢?
因为很多的观赏鱼神经比较敏感或者是鱼主人自己的个人爱好,我们喜欢在鱼缸里铺设底沙,这也与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流行度有关。
一般的铺设底沙的鱼缸大致有以下几种:
有三湖鱼缸,南美造景鱼缸,鼠鱼或者说是异型鱼的鱼缸、雷龙鱼的鱼缸和原生鱼的鱼缸,另外就是草缸,但是真正的草缸一般的是选择铺设水草泥,那样会更有利于水草的生长。
在上述这些鱼缸的类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是以小型热带观赏鱼居多,中型热带鱼都不多,再就是一些原生鱼类,因为它们的特殊需求而设置,有的原生鱼需要溪沙。
在鱼缸里铺设底沙,有助于营造饲养观赏鱼的原生态环境,对于一些喜欢躲藏的底栖鱼类或者领域意识很强的中小型观赏鱼很有帮助,可以迅速稳定它们的心态和情绪。
再者会更有利于一些颜色较深的观赏鱼的发色。
我们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迷你鹦鹉鱼,黑鱼、清道夫鱼等等,它们在缸底颜色较暗的底沙环境中,由于身体保护色的原因,体色就会相对的发暗,而如果把它们放置在白色缸底的环境中,它们的体色就会出现变淡的现象,不像是它们的本色,在欣赏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某些观赏鱼来说,它们是需要在底沙里挖洞繁殖的,我们比如说很多品种的三湖鱼类。
其实在迷你鹦鹉鱼繁殖的时候,我就发现,雄鱼喜欢把陶罐周围的陶粒含来含去,最后挖出了一个天然的巢穴。
虽然它们是在陶罐里繁殖,但是它们依然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为小鱼苗们营造出来一个可以供它们隐蔽的环境,通过迷你鹦鹉鱼的举动,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来,可能很多的观赏鱼繁殖,都需要如此,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我们比如说鼠鱼喜欢的沙粒较为细腻,比起其他观赏鱼的沙粒直径要小上一些,现在也有了专门的鼠鱼砂,大多数是属于雨林砂系列。
而对于南美短鲷等小型热带鱼来说,大部分鱼友仍然会选择颜色较深的陶粒,三湖鱼一般的都会选择颜色较浅的贝壳沙、海沙等,其他的原生鱼可以选择河沙,依据其原生态环境,我们自行挑选即可。
至于底沙的粗细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观赏鱼的品种来挑选,但是太细的就会丧失了透气性,使得底沙里产生厌氧层,最后难以清理,太粗的容易脏污纳垢,使得某处有机物堆积过多,也不容易清理,一般的都是以2到4毫米粗细的底沙为宜。
至于底沙的铺设厚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情况下,假设没有水草的话,铺设五、六厘米足矣,如果是要栽种水草,依据水草的种类和需要栽种水草品种的根系深度自行选择,把厚度适当加高一些即可。
大部分中大型观赏鱼,我们在饲养时就不要去选择铺设底沙了,除非是有特殊要求的。
像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常见品种,龙鱼、虎鱼、地图、鹦鹉鱼之类的,以及很多慈鲷科的中大型观赏鱼,基本上都没有铺设底沙的必要性,它们也不需要造景、也不需要种植水草,铺设底沙也是多余。
饲养金鱼和锦鲤的鱼友,也很少有去铺设底沙或者栽种水草的,这些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处理起来也会很麻烦。
再者就是,我们想要铺设底沙,无非为的就是能够打造一个比较接近于原生态的环境,以利于观赏鱼的生存和繁殖,欣赏还是其次。
我们不是为了使得鱼缸的缸底五颜六色的,那就显得更有欣赏效果了,其实那是很俗的。
所以说像很多人造的彩色底砂、彩色石子、假水草之类的东西,我们就不要去随便往鱼缸里扔了,对于观赏鱼是有害无益。
还有就是如果我们就是以饲养观赏鱼为主的话,少量的种植水草,观赏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足够水草的吸收和利用,我们不要再往底沙中随便添加一些不知名的什么水草基肥了,那样做对于观赏鱼也是有害无益,这个我们但凡拿脑子想想也能够想得明白。
如果是以草缸种植大量的水草为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大部分情况下,比较干燥的底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病菌或者寄生虫,但是我们在野外野采的河沙之类的底沙可不会那么干净。
再者外购的底沙一般的杂质和碎末较多,也需要我们仔细的反复冲洗几次,直到水质彻底清澈方可以使用,其中也包括了陶粒,相对来讲,陶粒倒是比较容易清洗。
至于河沙,如果我们不放心的话,可以使用盐水、高锰酸钾水浸泡一两个小时之后,再去反复清洗干净使用,以防止外带各种病菌和寄生虫。
一些性急的鱼友,不会在一时间把底沙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我们把底沙铺设在鱼缸里,可能加水后会引起短暂的混浊,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给与它们一两天的沉淀时间就可以了,鱼缸的水质就会自清。
需要种植水草的,水草种完后在加水,之后也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去沉淀,然后在开启过滤运行即可。
至于底沙如何铺设,这就是个人爱好了,我们尽量去把底沙铺设的平整一些,偶尔有些起伏接近于天然的形状也未尝不可,但是切记不要太过坑坑洼洼,就是一个目的,不要使杂物过多堆积就可以了,否则将来处理起来也会很麻烦的。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