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鱼知识网

醴陵窑:探寻清末民国的致美境界

08-30

醴陵窑:探寻清末民国的致美境界

摘要:

醴陵釉下五彩,距今仅仅百余年的历史。清末民国时期约于公元1905-1930年诞生、兴盛、衰败、实际有效历时不足二十年。是时,终因战争、社会动荡等等因素而中止。直至,新中国建立又为“红色官窑”。

醴陵釉下五彩,是一改历史而诞生、创造性的艺术工艺。其,美艳无毒,辉煌不朽,延续至今。

本文,谨以《考证醴陵窑的致美境界-清末民国醴陵窑葫芦瓶与蒜头瓶及绣球》著论解析“醴陵窑葫芦瓶与蒜头瓶及绣球”之美,利于学习、研究和鉴赏。

作者: 张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葫芦瓶

通高13.5cm


序言


醴陵釉下五彩,距今仅仅百余年的历史。清末民国时期约于公元1905-1930年诞生、兴盛、衰败、实际有效历时不足二十年。是时,终因战争、社会动荡等等因素而中止。直至,新中国建立又为“红色官窑”。

醴陵釉下五彩,是一改历史而诞生、创造性的艺术工艺。其,美艳无毒,辉煌不朽,延续至今。

本文,谨以考证醴陵窑的致美境界-清末民国醴陵窑葫芦瓶与蒜头瓶及绣球著论解析醴陵窑葫芦瓶与蒜头瓶及绣球之美,利于学习、研究和鉴赏。


第一章 醴陵窑的来龙去脉


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

湖南瓷业公司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由熊希龄(公元1870-1937年)在湖南创立。在我国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在制作技术和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堪称陶瓷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宣统三年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宣统三年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二


注:

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清宣统三年(1911年),高30.3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3厘米。

  瓶撇口,细长颈,长圆腹,圈足。瓶内外通施白釉。胎体轻薄。以釉下五彩绘花鸟纹,色彩淡雅。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款,外围绿彩双圈。


二、

公元199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汪庆正(公元1931-2005年)《简明陶瓷辞典》:釉下五彩采用“三烧制”,即先以 800℃低温烧成素胎,然后进行彩绘,为使画面上的墨线及色料中的有机物和杂质等挥发,再以同样煅烧一次,最后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


三、

公元2012年5月15日《深圳商报》:“深圳博物馆新馆举行的《清丽精雅、玲珑工巧-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展出的百余件展品分为釉下五彩瓷、青花瓷、釉上五彩瓷釉下绿彩瓷、镂空套瓶瓷、釉下墨彩瓷几个品类。”


四、

公元1911年4月6日《时报》:“湖南瓷业公司产品极精良,形式花样无一不玲珑轻巧,名声日隆,销额骤增至数十倍。”


湖南瓷业公司醴陵釉下五彩瓷创始人熊希龄(公元1870-1937年末)照片


五、

公元2019年10月14日《族谱网》:

1904年,熊希龄胸怀实业救国之志,为改变陶瓷生产的落后状况,抵制洋瓷倾销,决心振兴湖南瓷业。于是以清政府政治大臣二等参赞官身份,会同醴陵籍举人文俊铎赴日本考察,探索新的制瓷工艺。回国后便着手对醴陵瓷业进行调研。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主张。不久获得清政府慈禧太后御批十万两库银、用于发展醴陵瓷业。

1906年,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姜岭下”设立了“湖南瓷业制造公司”。自任公司总经理,聘请日本技师和国内优秀技工,引进当时国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着手进行细瓷研发。到清末,醴陵细瓷进入规模化生产,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907年,湖南瓷业公司发明创造了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采用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烧制而成。醴陵釉下五彩瓷问世不久,就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1909年到1911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获金牌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世博会,即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由湖南瓷业公司吴寿祺等陶瓷艺人创作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一举获得金奖。


于190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奖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在不同光线下的观感一


于190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奖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在不同光线下的观感二


于190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奖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在不同光线下的观感三


注:

“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瓷质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瓷胎轻薄如纸,光亮通透;击声清脆悦耳,有磬石之声。高46.8厘米,敞口直径20厘米。


六、

1、中止:

1917年,接连遭遇两次水灾,损失巨大。

1918年,军阀张宗昌部将瓷业公司财物抢劫一空,机器设备全部变卖以充军饷,公司全部瘫痪。

1924年,湘军内讧,醴陵又成兵争之地,公司被迫停工。

1930年,惨淡经营苟延残喘数年的瓷业公司财力不继,难再支持,不得不“奉政府令”倒闭。

2、直至,新中国建立又为“红色官窑”。后续:

1956年,按照国务院的批复,醴陵组建了“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

1958年,国家投资恢复并扩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产。

1965年,瓷器工业公司撤销,公司原所属单位直接由省轻工业厅领导。

1979年,恢复湖南省醴陵瓷器工业公司。

1984年,醴陵陶瓷对美国出口瓷器的数量和创汇总额,分别为当年全国陶瓷对美出口数量与创汇总额的45.2%和45.6%,在全国各大产区中名列第一。

1985年,醴陵瓷器工业公司更名为湖南醴陵瓷业总公司。

2005年初,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生产经营醴陵釉下五彩礼品瓷。之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屡出精品力作,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频频现身。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09月27日,《今日醴陵》数字报中一文《民国醴陵窑的历史余波》

“二十年的生命,异常灿烂又异常短暂,犹如昙花一现,更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颗耀眼流星,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这是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在看到清末民初时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后的感慨。

  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七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十几件。专家估计,在清末民初之间,醴陵釉下五彩瓷传世的作品也就是数百件。因为作品之少,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最后一个惊世创举几乎被人遗忘,很多关于中国陶瓷史到了清末民初都选择了忽略和回避。所幸还有这数百件传世作品,否则,将如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说的,“中国瓷史的这段历史就没有了。”

  这些流传下来的釉下五彩瓷器,是一个时代的珍品。


其实:

1、醴陵窑,历史悠久,断续未绝,直至今日。已有发掘有两千年前的汉代陶瓷遗址和汉代陶瓷文物。

2、釉下彩工艺,三国吴墓中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就已经有了胎上通体用毛笔绘画褐色纹饰外罩青黄釉一次烧成的工艺,应该是釉下彩的滥觞始祖。

3、釉下彩工艺,唐代四川的邛崃和湖南的长沙窑,以多色为主含有铜、铁、钴、猛等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就已经可以呈现出釉下褐红、褐黑、兰、绿、黄、紫、等等诸多色彩。

当然,其“古”与“今”之醴陵窑釉下五彩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品质之差、艺术之别的境界殊异。彼美?!此美?!感悟而已…


南京市六朝博物馆藏雨花台区长岗村三国吴墓出土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黑石号”沉船中唐代(公元826年之前)巩县窑烧制的钴料釉下彩青花瓷盘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红釉碗


第二章 几个特点之己见


1、1905年时,上报朝廷申请办学育人、建厂生产、振兴瓷业之前,总要有“可行性报告”或称“计划书”、以及相应的“样品”。而“样品”的来源,必是在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实验品之中“精挑细选”而产生的,并且没有款识。

故而,才会有“不久获得清政府慈禧太后御批十万两库银、用于发展醴陵瓷业。”

亦即,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器艺术的成熟诞生,一定是在1905年之前。

也就是,“之前”,或官方、或民间,就已经有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研发、成品的过程。

这,也正是熊希龄出访考察、奏请朝廷、立志开发的最为根本的基础条件。


2、1917年起,水灾、战争、动乱、不断严重的影响着醴陵窑瓷业的正常运行。其间,难免产生有散落民间生产的情况。此,非官方而为民间性质的作品虽然工艺相同、乃至出于个体谋生更为“精益求精”、却而款识杂乱无章或者没有款识。

故而,多有文章介绍:“也有不打款识的。”


3、彩料的配方,更像复合物质、多有形成西方油画油彩般的观感效果。细线,可谓是细致入微、胜于毫发堪比游丝,有文介绍说这是增加使用了“氧化铀”、从而致使产生了独到的空前的艺术效果。此,也是学习、研究和鉴赏的重要依据。


4、清末民国时期,醴陵窑的产品主要可分为三类:

A、效仿景德镇的诸多产品。如,矾红釉、釉上粉彩、等等。如:


长沙博物馆藏底部以红彩书 “湖南磁业公司” 六字两列竖式楷书款清代矾红深腹高足杯


长沙博物馆藏底部以红彩书 “湖南磁业公司宣统元年制” 十一字双行竖式楷书款清代粉彩龙纹香炉


B、釉下五彩粗瓷,并非严谨、乃至不可想象之草率。此,应属民用产品。如:


长沙博物馆藏民国“釉下五彩花鸟纹瓶”晕散、积釉、开片特写照


长沙博物馆藏底部严重失釉特写照


C、釉下五彩细瓷,亦即精品,非常精益求情,与今天大家大作的品质-薄胎之薄、白色之白、色彩之鲜艳、器形之玲珑、画功之精道、等等-之比几乎无异,然而仍然是后人之“做作”所未能及、尤显更胜一筹。此,应该是属于报请“样品”、进献“贡品”、特殊“礼品”、专项“定制品”、等等。如:



长沙博物馆藏清代釉下五彩山水人物纹瓶



长沙博物馆藏民国“水墨画山水亭园图”笔筒


5、成型方法:拉坯、模制工艺共存。尤其是,模制工艺,自青铜器时代起、终而未绝,万万不可人云亦云以为新艺而被忽视、致使误读误解。


6、醴陵窑釉下五彩,绿彩、最具特色。其,不同于景德镇“五彩”、“粉彩”工艺只是单一色彩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这样色调或那样色调的用于不同之处,而是于同一处的绿彩也是可以显现出不同色调的复合状态、犹如国画、油画,比如有绿与黄的兼容、过渡的表现。其,或泛蓝或泛黑的墨绿彩,是万绿之中最根本的基调,也是景德镇等等所从未见到有过的。此,也是学习、研究和鉴赏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

通高13.5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端庄稳重、形体修长,画功老辣、施法精道,玲珑典雅,稀世奇珍。特征:


一、尺寸


通高,13.5厘米。


二、胎质与胎色


细腻、洁净、纯白,酷似德化窑精品胎质的观感,与釉面相比存在色差、微微闪黄,透光显青、为一种青白色的冷光色调。


三、形制与工艺及纹饰


1、形制

端庄稳重、形体修长,下部收腹、上部伸长,有似效仿明嘉靖和清康熙的一种表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聚玉堂款”天青釉青花葫芦瓶


2、工艺

A、侧光观察:

a、纵向多处隐显或长或短、或密或疏起伏不平的模制迹象。

b、横向多处隐显或明或暗、或宽或窄的修胎弦纹。

c、胎体上部显现很薄,约于1mm,却而不觉轻浮、手感适中。

B、内凹圈足:

a、挖足很浅。

b、足端,圆弧、较宽、较为平缓,修胎弦纹几乎皆被打磨痕迹纤细直线所覆盖。

c、局部残存粘沙迹象。

C、白釉:

a、很白、质感如玉。

b、除足墙根部微微显现积釉厚处微微闪青之外、几乎没有所谓的“湖水绿色”。

c、釉中,偶有一二微小缩釉凹坑、黑色杂质针点,几乎纯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特写照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特写照二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特写照三


3、纹饰

仅仅一面有釉下五彩折枝花卉纹饰。纹饰之中,多有绘画笔法细如毫毛的艺术迹象。其中,红彩奇特、不明配方,花瓣表面绘画有粗细、疏密、浓淡差异的顺向纤细丝纹,如何而至、有待再考、暂不详述。


注:

1、疑似曾经放置于厨房类环境、从而被长期污染有较为难以去除的类似相应陈迹,以清水浸泡数日擦拭后、于口部一侧两道微细裂纹处仍然显现有不净的褐色陈迹。

2、釉彩浓重处,偶有原料矿物颗粒显现、或明显凸起、乃至致使釉面爆破。

3、黑褐色彩料浓重处,侧光观察多有下凹、以及表面“蛤蜊光”现象,镜下观察多有或铁红、或褐色、或黄色的色斑。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特写照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特写照五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葫芦瓶特写照六


此物,来自山东省曲阜市地区民间。其,诸多元素表明应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遗珍、尤其应该是诞生期与曲阜孔庙的祭祀贡品,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具有“玲珑典雅”、“酷似德化窑精品胎质的观感”、“多有绘画笔法细如毫毛的艺术迹象”的特殊意义提供一个稀世罕见、弥足珍贵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谢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23年03月16日完稿

2023年08月30日修订


第四章 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

通高11.8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端庄稳重、形体饱满,画功老辣、施法精道,玲珑典雅,稀世奇珍。特征:


与本文第三章所述基本一致,同出一处、同属一类。唯有区别:


一、尺寸


通高,11.8厘米。


二、胎体


比之前者“葫芦瓶”稍厚,胎体上部显现约于2mm,只是微重、仍然手感适中。


三、釉色


比之前者“葫芦瓶”几乎一致,只是似乎微微有所色差,微微显现“青”的色调。其成因,认为:

其一、与施釉稍厚有关。

其二、非同窑烧造,或虽为同窑而所处窑内位置、以及所受温度不同,致使如此色差。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特写照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二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三


四、形制与工艺


1、效仿汉代青铜器竹节纹葫芦瓶。亦即,颈与肩部显现凸棱。

2、比之前者“葫芦瓶”,挖足稍深、随之亦显足端圆弧。

3、底平面不同位置釉下有三道分别约于3mm较深的工痕,两处隐显、一处填满釉质并且缩釉而有明显透明的“青”冷色调。


五、纹饰


比之前者“葫芦瓶”更加明显有泛蓝的绿彩与泛黄的叠压、或称混合使用,尤显生动、富于色彩的多样性变化。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花卉纹蒜头瓶五


六、完整


丝毫没有损伤。


此物,来自山东省曲阜市地区民间。其,诸多元素表明应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遗珍、尤其应该是诞生期与曲阜孔庙的祭祀贡品,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具有“玲珑典雅”、“酷似德化窑精品胎质的观感”、“多有绘画笔法细如毫毛的艺术迹象”的特殊意义提供一个稀世罕见、弥足珍贵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谢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23年03月16日完稿

2023年08月30日修订


第五章 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

直径7.65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尚属仅见,稀世奇珍。特征:


一、尺寸


直径,7.65厘米。


二、胎质与胎色


仅仅以支烧三点断面露胎处观察,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受沁之后泛黄。胎体手感不觉沉重或轻浮、较为适中。


三、形制与工艺及纹饰


1形制

A、圆球体。

B、有三个等距的支烧痕迹,支点中心间距约于3.6-3.8cm。

C、旁边一处,有一个排气孔眼,口部内径约于1.5m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特写照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特写照二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特写照三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特写照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特写照五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特写照六


2、工艺

A、精工至极、乃至于不可思议。极致规范标准,几乎看不到胎体的组合接痕。只有在三个支点中间、以及旁边的排气眼附近、仔细侧光观察才能感觉到有极为微弱的变形现象,或为约于1cm长的微微错台痕、或为孔眼周边约于1cm半径的圆形似有似无的隐约凸起。

B、支点,非常精益求精,精细打磨之后的痕迹直径约于3-4mm。

C、孔眼,打孔一丝不苟、规规矩矩、毫无瑕疵。


3、白釉与纹饰

A、白釉

a、有失白度、泛灰,明显浮光已退、尤显质感柔润如玉。

b、有鱼子纹细碎开片纹。镜下观察,片纹若隐若现有极为轻淡的褐黄色调、并且有似干旱湖底纹线边沿拱起的感觉。

c、釉中,偶有一二微小褐色气孔凸点,几乎纯净。

B、纹饰

满布有粗枝大叶的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饰。绿彩,为泛黄的嫩绿色调,有浓淡、轻重、黄绿的色阶。尤其是,于同一花叶之中平涂彩料亦能够突显出复杂的色阶变化。


此物,来自天津市老城区民间。其,诸多元素表明应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遗珍、尤其应该是清末醴陵窑创始期的佳作,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具有“圆球体”、“精工至极”、“突显出复杂的色阶变化”的特殊意义提供一个尚属仅见,稀世奇珍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谢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19年03月04日完稿

2023年08月30日修订


第六章 清末民国醴陵窑胭脂红花篮纹绣球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胭脂红花篮纹绣球

直径7.65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尚属仅见,稀世奇珍。特征:


与本文第五章所述基本一致,不同时间、同出一处,同属一类、不同品种。主要区别:


一、工艺

两相比较,更加精工至极、几乎感觉不到变形现象。


二、白釉

泛灰、闪黄,鱼子纹细碎开片纹、于纹饰之间空白处有较为明显的黑灰色沁染,与纹饰周边较为白色区域形成差异。成因,应该是于窑内烧造时贴花工艺的纸张碳元素氧化所致。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二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三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五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清末民国醴陵窑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绣球六


三、纹饰

1、间隔分部有四个珐琅彩胭脂红花篮纹饰。与釉下五彩的“三烧制”不同,胭脂红只需800°的窑室温度即可烧成,免除了再去进入高温的“第三烧”。

2、贴花工艺,应该是熊希龄、文俊铎于1904年“赴日本考察”时所带回来的技艺,将原有认为是1930年之后中国才开始接受、引进、使用的工艺提前了约三十年。

3、此贴花工艺,仍然处于较为原始、粗拙的状态:

A、色彩浓重之处尤显未熔矿物颗粒的堆积、凸起不平。

B、局部几处偶有因贴纸损坏致使纹饰变异、走样。

C、局部几处偶有散布的如同或大或小的水珠一般、鼓凸的微小色珠。


注:

是时,贴花工艺的纸张在烧造时会污染未贴部分白釉的表面。


此物,来自天津市老城区民间。其,诸多元素表明应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遗珍、尤其应该是清末醴陵窑创始期的佳作,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具有与釉下绿彩缠枝牡丹纹绣球两相比较“更加精工至极”、“珐琅彩胭脂红”、“贴花工艺原始粗拙状态”的特殊意义提供一个尚属仅见,稀世奇珍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谢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17年08月04日完稿

2023年08月30日修订

宣统元宝

北京犬和京巴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