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朋友问我“如何鉴别真伪”,我说“比对”。又问“如何比对”,我说“和真品特征比对”。再问“如何掌握真品特征”,我说“学习”。继续问“如何学习”,我说“看书和博物馆”。最后问“那这样就行了吗”,我说“当然不行,还需要很多实践”。
当对方若有所思的时候,我会狠狠地补刀说:“勤奋积累两三年可能算是初步入门,但是否能有比较好的眼力,还要取决于悟性。”啥是悟性?脑子呗。脑子好的人会选择科学的方法逐渐提高,脑子不好的人是哪里有坑就往哪里跳,拦都拦不住。
我是学物理的,在最早没有入门的时候,就想到了把鉴定当成一门课程,用科学方法学习它,于是去市场上找相关书籍,很遗憾,没找到。这就是后来我写《草根也能玩收藏》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我一直以来传播收藏知识的目标,那就是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不能让大家成为高手另说,至少不要再轻易被骗。
著名文物学者王世襄先生为了研究古典家具和古代漆艺,拜师老工匠学艺多年,并四处查阅史料,最终成为这些领域的鉴定大家,写出《明式家具研究》和《髹饰录解说》等名作。王老一生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命运,在不公面前保持尊严,在受尽屈辱以后,还能写出一大摞意义深远的著作,并留给社会一大堆文物,真正做到了“自珍”。
王老说古物鉴别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次序:第一是实物,第二是工艺,第三是文献。
对于实际鉴定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掌握真品的“材质”和“工艺”特征。说来也简单,就是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又是通过什么步骤制作出来的。只有对古玩的材质和工艺了解透彻,各种各样的特征了然于心,在鉴定的时候才能一眼断出真伪。尽管鉴定古玩有很强的主观经验性,不完全是科学的过程,但依旧要尽量多地选择科学材料,比如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那些靠“包浆”和“神韵”这些模棱两可的话忽悠的鉴定者,自己心里对真品特征其实是糊涂的。
我一开始玩玉器看不懂玉器的新老,分不出哪个是和田玉,哪个是手工加工,很着急,于是就买了出土玉器图册和古玉制作工艺方面的书。在看书期间,碰巧从北京前门地区工地收了一堆出土的清代玉料和玉器残片,一年下来玉器鉴定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随后我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博物馆,全方位进行学习。反复观看、反复比对、反复思考,逐渐突破了心虚拿不准的瓶颈,最终能够一眼断定真伪,进而才敢花大价钱收藏古玉,尤其是梦寐以求的高古玉。这个过程我花了四五年时间,而且是非常勤奋地学习,那些想靠拜大师学绝招的人,恐怕一辈子也只能被骗买假货了。
世间大多数人贪婪懒惰,总想走捷径发大财。想找个大师问出鉴定绝招,就好比问金融专家“如何炒股能发财”一样荒唐。正因如此,骗子的台词是:“真品假货都有自己的特征,你只要记住这几条,就会鉴定了。”而我想说的是:“很多特征都存在很大的模糊度,必须长年累月地勤奋学习,没有捷径可走。”用更通俗的话说,鉴别古玩也是一门行当,这和其他工作并没区别。比如说,你是一个顶尖医生,为此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凭什么鉴定古玩就想一步登天呢?我要想短期学会绝招,拥有和你一样高超的医术,这可能吗?
想到王世襄先生跟老木工学习木匠活儿,我是羡慕不已,因为我想找人学手工治玉工艺,已经完全没可能,因为有这手艺的人最年轻也八十几岁,别说干不了活儿,连工具都早没了。目前一些年轻工匠虽然能大体模拟出古玉加工的流程,但操作的细节已经很难还原,操作的熟练程度也相差甚远。对于古玉加工的工艺细节,只能从文献和老玉工的口中获知,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