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随(一作隋)珠弹雀”字面意思是:
用夜明宝珠当成弹丸去猎捕鸟雀,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轻重,得不偿失。
典出于《庄子》:“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珠又名隋侯之珠、悬珠、明月珠、悬黎、垂棘等。
关于随珠是何材质,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有鸡血宝石、珍珠、琉璃、玻璃、夜明珠、金刚石等多种说法。
《史记》作者司马迁认为随珠是珍珠,即“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
而现代学者认为,随珠是荧光石,一种发光的矿石。
考古学家在曾侯乙墓曾出土一百多颗玻璃珠,据此认为随珠极有可能是玻璃球,即古人所谓的“蜻蜓眼”。
随珠的第一位主人是春秋时期随国(一作曾国)君主随侯。
“隋县(今属湖北随县)溠[zhà 位于湖北境内]水侧,有断蛇邱。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
《搜神记》记载:
隋县溠水之畔,有个叫断蛇丘的地方,有一年秋天,随侯出行。
发现一条大蛇被人砍断了,他认为蛇是有灵性的动物,于是命手下为大蛇敷药包扎,这条蛇又能够活动自如了。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断蛇丘,大蛇后来衔来一颗夜明珠,报答随侯的救命之恩。
“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
“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而见大蛇中断,因举而药之,故谓之断蛇丘。后蛇衔明珠报德,世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
后来,人们把随珠和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也称“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等,意为稀世珍宝。
《淮南子》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辞海》对“随和”一词的解释,除了“指性情温和,容易相处,比喻人的才德优美”之外,还进一步解释:“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
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芈通发兵灭掉了随国。
随珠后落入楚国王宫。
二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50年前后),秦国使者想观赏楚国王宫珍藏的宝物,楚宣王对令尹子西说:“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
后来,秦国灭掉楚国,和氏璧、随侯珠成了秦始皇嬴政的心爱之物。
秦国丞相李斯上《谏逐客书》谏言:“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可以证明,秦朝时期,随珠收藏在皇宫大内。
秦始皇死后,随侯珠就此下落不明。
《拾遗记》记载:“昔始皇为冢,敛天下瑰异,生殉工人,倾远方奇宝于冢中……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光出墓中,精灵之伟也……”
后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随珠被随葬于秦始皇陵中。